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让核心素养在化学课堂“落地生根”
□冯 越
  近期,我通过网络观看学习了浙江省2021年高中化学教学活动评审课,在听了几位化学教师所讲的《铝和铝合金》一课和专家点评后,我发现每堂课都以化学学科为落脚点,以学科知识、实验探究解决这些问题。佩服之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
  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生活中的铝及铝合金,实验涉及铝及其氧化物分别与盐酸、氢氧化钠的反应,各位教师精心创新课本实验,取材于生活,用针筒为仪器让实验微型化,用易拉罐的里、外面做对比实验等。这些创新实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铝及其氧化物的性质。性能决定用途,几位教师在学生探究完相关性质后,将内容进行升华,让学生明白铝合金在生活中使用的意义,大多数教师提出了其航空、航天领域的用途,让学生建立材料发展的观念;还有教师提到了“双碳战略目标”,即火电铝到再生铝,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可以说,情境教学、生活探究、化学价值观和核心素养的浸入,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另外,我对浙大附中教师叶依丛的课印象特别深刻,她以“从手机外壳材料看人类对材料的认识、改造和使用——铝和铝合金”为课题,在展示了三款手机,让学生观察、触摸、点评后,引导学生将桌上的铁片和铝片进行观察、触摸,从而选择作为手机壳的材质。学生根据轻、不生锈等特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铝为主材料。“但铝比较软,如何改进呢?”教师的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答出制成合金。“为什么合金比纯金属硬呢?”叶老师让学生剪开手机壳观察切面,给了学生铝的熔点、氧化铝的熔点、火焰温度后,打开蓝焰火枪烧铝壳,这个小实验验证了铝表面氧化物保护了铝。接着,叶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将4mol/L盐酸和2mol/L氢氧化钠分别放入试管,放一小块剪开的手机外壳,观察表面和切面的现象。叶老师带领学生认识铝和氢氧化钠反应后,让学生写出相关化学方程式。之后,叶老师展示了手机壳碎片分别放在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静置一晚上的照片,提出问题:有沉淀的是碎片放入到哪一种溶液中?学生很轻松答出:有沉淀的是氢氧化钠溶液,沉淀有可能是镁等其他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的金属。老师追问:如何对铝表面氧化膜进行改进?通过视频展示阳极氧化处理技术,铝更坚硬、更耐腐蚀,还可以进行着色处理,使得手机外壳更美观。通过实验,不仅解答了学生的疑惑,还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叶老师还提到铝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用途,火箭箭体80%以上都是铝合金材料,就是因为铝合金优越的性能。老师抓住时机提出不同标号的铝合金用在不同领域,体现了“组成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这一化学核心思想。接着提出“电解铝耗能大,对环境有没有影响?”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树立环保意识。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特别是学习先进教育地区的精彩课堂,学习他们深入素材挖掘、创设生活情境;学习他们将知识线、能力线和情感线贯穿课堂;学习他们建立新思维、新方式、新体验的思维型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他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化学的角度看待生活、社会中的现象,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核心素养不断在课堂上发展,让学生更爱生活,更爱化学课堂。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