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的大环境下,对于幼小衔接,应科学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不断探索总结“零起点”教学经验。
根据《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2021)》,将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视儿童身心特点,让学生较快适应小学生活。“零起点”教学应该主要以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启发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让学生顺利适应小学生活。
快乐探究,做好识字教学 现在的学生社会接触面广,从小接触许多新鲜事物,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课堂以“零起点”教学为基准,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采用做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让其在游戏中感受学习的快乐,营造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氛围。例如,执教一年级识字课《日月水火》时,学生对这四个生字很熟悉,脱口而出,那么老师应该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可以先用《结绳记事》的故事让学生体会汉字演变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其注意力。用“日”加一笔的形式,激发学生创造力,学生争先恐后回答有“白、田、目、旦”。由此可见,学生识字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就能积极参与学习,并有一种成就感。特别是学习“火”字,电子白板将抽象的汉字书写变成了直观形象的演示过程,学生学得既快乐又轻松,不仅知道了笔画顺序,更知道了玩火的危险,课堂教学不仅有了厚度,更有了温度。
体验中学习,生活化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结合学情进行教学。课堂上主要以游戏为主,在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重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巩固所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可爱的校园》一课时,数主题图中各种物体的数量对于学生没有难度,但是怎么观察图,从哪个物体开始数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们对于数数不再过多讲解,而是针对难点、重点进行讲解。我们应告诉学生,观察时应有一定的顺序,可以从左往右或者从上往下进行观察,学生有了方向,而且以后遇到观察图时,就不会手忙脚乱了。在数数的时候,要告诉学生用点数法来数,手上指一个,嘴巴数一个,做到手口一致,这样就不会漏数或者多数了。有了这两样“法宝”,学生对于数数掌握得更加牢固,对于数学学习也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不会因为会数数便不认真听讲,提不起兴趣。所以,对于学生会的要少讲,不会的要精讲,要在数学课堂上多穿插游戏、竞赛等适合一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方式,并引导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数学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激励,培养良好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喜欢得到关注与表扬,老师要通过口头表扬、观察评价、星级评价、学习之星等多元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入学适应期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听讲眼睛要看着老师、回答问题要声音洪亮,会倾听,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保持端正坐姿。课堂上老师要耐心、细心,做到心中有课标,眼中有学生,面向课堂上每一位学生,以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使其积极愉快地投入小学的学习与生活。
“零起点”教学要关注儿童发展的连续性,尊重儿童的原有经验和个性发展差异;关注儿童发展的整体性,帮助儿童做好身心准备和适应;关注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培养有益于儿童终身发展的习惯与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武功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