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4版
本期发布:
语文作业改革记
□谭新玲
  “双减”背景之下,减法教育的意义日渐凸显,要把增量加在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改革,还依赖于“作业革命”。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其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积极响应“作业革命”的号召,秉持“少即是多”的理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班语文作业进行了创新,以期把学生从繁琐的、机械的、重复的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作业革命”的烽火,在本班学生身上点燃。
  精心设计常规作业
  碍于个人经验和传统沿袭的桎梏,语文作业难免陷入老旧的圈子,无法有太多创新,要么抄抄写写,要么课后习题。基于此,我在语文常规作业设计上进行了创新。每次作业由固定的四部分组成,即“日积月累”“每日金句”“诗歌大会”“笔下生辉”。“日积月累”可摘录自己感兴趣的十个词语,可来源于名著,来源于词典,不局限于本册教材、本篇课文,拓宽词语积累渠道;“每日金句”摘录一句自己阅读到的名人名言,注明出处,精准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诗歌大会”可摘抄并赏析一首近期背诵的古诗词,不仅增加诗歌积累,同时练就赏析诗歌的基本能力;“笔下生辉”,教师明确写作话题,进行一二百字的小片段练笔。
  四个部分,因人而异,每个人的作业都会呈现不同的亮点,不仅实现了分层布置作业的要求,而且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贯通了思维,有了日久天长足够的输入,输出自然不再是难题。
   趣味设计周末作业
  周内五天的学习任务,对于初中生是繁重的,他们从内心极其渴望在周末获得自由,放松休息。所以周末作业最好以训练学生素养为主线,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让作业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负担”走向“有趣”,实现减负提质的目标。
  特色仿写。金秋十月正是赏菊的好时节,市里专门举办了金秋菊展,借此机会我设计周末作业为“踏秋赏菊,感受秋韵,仿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写出顺序,写出特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周内刚学完的经典名篇,第二段中有经典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也有多角度、多感官的丰富景物,学生细致观察,用心仿写,不仅让习得的方法通过实践内化为能力,也让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巧妙勾连,增加了趣味,写出了水平。
  古诗配画。古诗之美,美在意境。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美轮美奂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对于积累尚浅的初中学生更是赏析的难点。借助图画将诗歌内涵外化,将意境转化为画境,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体是一种很好的古诗词诠释途径。于是,我给学生设计了给《天净沙·秋思》配图的作业,在学生的笔下一个个意象从书中走向画布,穿越时空来到学生身边,秋思之情在一笔笔的勾勒中浸润心田。
  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工具,它将思维形象化,简单高效,清晰直观。教材每册书都有两篇名著推荐,将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形象特征、心理变化等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不仅能考查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掌握理解程度,还能拓展学生读这一类书的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依名取字。古人既取名也取字,往往遵循“名字相应”的原则,别有趣味。如诸葛亮,字孔明,明与亮同义;孔门七十二贤士之一的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学生通过了解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增加见闻,积累文化常识。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给自己依名取字呢?“名”是父母定好的没法改变,“字”我们尚且还有选择的余地。这一创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一时间翻字典的,找典故的,找同伴商量的,苦思冥想的,整个课堂思潮涌动,让人心醉。
   科学设计小组作业
  小组竞争文化从开学一直都在创建,量化积分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利用小组合作、组间竞赛的方式合理布置作业将是不错的选择。
  中秋诗会。月到中秋分外明,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吟诵月亮的诗歌层出不穷。中秋前夕,我们筹备在班级举行“以诗邀明月,以情咏时代”中秋诗会,要求每个小组合作出一个朗诵作品,有特色有创意地诠释月文化。学生们筹谋策划,组织实施,积极性很高,《关山月》《水调歌头》《枫桥夜泊》《琵琶行》《秋思》……一首首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从各小组流淌而出。在一次次的诵读中,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每个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还原绘本。各小组成员的学习能力和特长不尽相同,有些绘画好,有些写作优,把他们的能力集合在一起,将会使资源优势最大化。《植树的牧羊人》曾是风靡一时的绘本小说,主人公艾力泽·布菲三十多年如一日坚守阿尔卑斯山地,让荒原变绿洲,让废墟变乐园,他的精神值得永远被铭记。要求各小组为主人公写一段颁奖词,并根据作品内容尝试还原绘本。组员各显神通,有整体设计的,有用心绘画的,有写颁奖词的,有工整誊抄的,每组都能创意表达。
  古文创意演读。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清晰明了的情节,个性十足的人物语言,众多可供补充的细节,让这篇作品有了更多呈现的可能。于是发挥小组特长,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成了又一次创意实践。各组竞争气势高涨,组内优化分配,不仅完整呈现故事情节,熟悉了作品内容,强化了背诵,更团结了组员,融洽了关系。
  古诗文若只是背诵默写,难免失去了古色古香的韵味。吟诵是古人的读书法,依字行腔,平仄相谐,回味悠长。若是还原古人读书法,不仅让古诗文教学有了味道,更能激发学生爱上古诗文。小组合作一起吟诵,配上动作,带上表情,在一遍遍的吟唱中,古人的情怀印刻于心,古诗的意境濡染心魂。
  “条条大路通罗马。”把学生从单一机械的作业里解放出来,不但激发了学生浓厚的作业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想象、思维等多方面能力和素养。“作业革命”将主动性更多地赋予学生,给学生合作、体验、创造、应用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作为基层教师,我们要提高站位,找准问题,认识“作业革命”的意义,遵循教育规律,坚持以学生为本,使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