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4版
本期发布:
“单纯教阅读”与“读写结合教”,到底怎么区别?
□何 捷

  “读写结合”是时下一线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常见的课型。
  不少青年教师产生困惑:“单纯教阅读”与“读写结合教”,到底有什么不同?教起来要注意些什么?统编教材的习作单元就是最特别的案例。习作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与两篇习作例文,按照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老师的指导意见——编排的意图,就是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写作。
  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学什么?怎么才能保证学得有效,学的方法管用?学习之后,如何迁移到单元的习作实践中?一线教师发现,在实际操作中,习作单元的教学成为难点。结合统编教材的具体案例,我们尝试分享备课与实践中的点滴感受。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习目标为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还提出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一个人的特点。按照这一目的编排了《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刷子李》。以短篇经典《两茎灯草》为例,在听不同的教师执教这一课时,我们发现“单纯教阅读”和“读写结合”教起来是不一样的:
  “单纯教阅读”大多从字、词、句、段入手,以读懂文章,赏析文章,从文章中明理成长。
  “读写结合”更倾向于通过“写作结果”逆向探索:作者写这些内容,为了什么?是怎么写成的?如何突出写作的目的?这样写和那样写,差别在哪里?如何将作者的写作技法,迁移到我的写作实践中?
  对比两类教法,在内容关注上是可以重合的。只不过,“单纯教阅读”关注的是获取信息;“读写结合”更注重在获取内容之后的拓展、延伸,指向对写的研究。当然,硬要区分原本就是愚蠢的,二者存在着兼容与共生。只是为了一线教师能清晰认识,我们才勉强列出三个方面的差异点,并由此分享“读写结合”教法的特色。
  对“内容”的拓展
  “单纯教阅读”教师非常关注学生能不能读通、读顺,读出滋味,能不能体会到字里行间耐人寻味的意境。因此,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对文本是仰视的。这样的仰视也是必须的。特别是教科书阅读学习,入选的文本,从规范性和经典性来说是毋庸置疑的。
  “读写结合”中的读者,除了仰视之外,更多的是一种平视和审视。
  对写的探索从读开始——在阅读中,发现作者与我设想的不同之处,发现作者超越我的地方。例如《两茎灯草》中,大侄子的话说的是:“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二侄子的话是:“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奶妈的话是:“老爷想是因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人物话语中的“莫不是”和“想是”,都是一种猜测。
  到了赵氏说话时,则变成:“别人说的都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如今我挑掉一茎就是了。”赵氏用的是最为直截了当的“……就是了”。可见,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直到赵氏,和严监生越是亲近的人,越能理解他,越接近核心而隐蔽的意思。作者在安排人物的出场顺序时,是很讲究的。这样的讲究,就是构思的结果,是精心的布局。同样都在阅读,“读写结合”的教法,让读者从内容的奇异处发现作者的构思之妙。
  对“写法”的关注
  “单纯教阅读”大多关注的是:写的是什么句式,用的是什么方法?读者更多在接受,在通过语言文字接受作者传递过来的优秀写作结果。
  “读写结合”中,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在一大一小的配合中,感受写作方法在具体运用中的实效。所谓一大一小的配合,指的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中,发现作者的写作密码。
  例如,之前说到的出场排序,就是一种“大处着眼”的写作布局。出场的人物,代表着人在临死前原本最应关注的焦点——从最重要的亲人,到次要的银子,再到微不足道的两茎灯草,层层递减。而严监生却逆流而上,临死前关注的是两茎灯草,吝啬的特点可见一斑。读者也能想到:银子早就安排妥当,亲人更不在关心范畴之内。理解到这一步,严监生的吝啬形象也成为了经典而永恒的定格。
  再如,细读《两茎灯草》,还发现作者善于布局。开篇就强调严监生的病情危急——“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到一声的”,而在如此严肃、危急的背景下,居然还出现一个细节——“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手指头”。读者都会觉得,此时伸出两个指头,必定是有“人命关天”的大事。怎奈结局水落石出后才发现,原来是“两茎灯草”。强大的反差中,感受环境描写,前情铺垫的布局意义,就让学生历历在目,点点在心了。
  到了文章的最后,作者有意呼应前文,写到严监生“点一点头,把手垂下来,顿时没了气”。死亡前最后一口气,居然是对“挑掉一茎灯草”的满足,实在让读者惊叹。而正是这样的一种呼应与承接,加上中间的排列与布局,将这一人物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读写结合”的学习,教师应带学生去感受,去捕捉作者的写作运思,去聚焦配合着运思需要的精致的写作细节。学生学习本单元,处于五年级下学期,是小学第三学段较为成熟的阶段,学习不应停留在各种已知已会的陈旧信息上,而要在对文中不为人知的“文字背后的秘密”探索中,获得认知的生长。
  对“结果”的借鉴
  “单纯教阅读”讲究读好、读通、读懂,读后记住。
  “读写结合”的关键在于——读过之后要有迁移、有建构、有生长。
  写,就是从读迁移出来的。读了文本之后,对于“我的写作实践”有什么作用?以《两茎灯草》为例,至少可以从这一优质样本中获取三条,得以借鉴和运用在未来的写作实践中。
  优先确立好写作意图。作者务必事先明确——我要表现的是什么。而不是“写着写着,写出些什么”。在小学写作指导中,教师最爱说的一句就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如今看来,真的需要警惕这样的随意与放纵。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立意先行。
  好文章是需要布局的。布局就是预写,就是构思。这是起草前最为重要的一环,也是大家总是人为回避的一环。强调“先写出来”,就是放纵“写的困难”“写的知识支撑”“写的能力生长”,只求有一个“写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是学生能自如写出来的,就是旧的经验重复陈述而已。
  例如《两茎灯草》中,作者安排哪些人物出场,顺序如何确定,出场后都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故事中是否有贯穿始终的线索?这些都应该在写作前预先设定,不是随着写作去随意发挥。主张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对写作学情的漠视,或者是忽视,也可以说是无知。真正的写作,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只有成熟的“高手”。而学生处于学习阶段,“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是不成立的。
  经典的细节是需要打磨的。要让文章被读者深刻记住,还需要在文中留下一个“强记号”。例如《两茎灯草》中的严监生,就有标志性动作——伸出两个手指。作者匠心独运,从开头出现这一动作,到中间围绕这一动作展开讨论,再到结尾回应这一动作,整个故事围绕着“强记号”布局。
  如同读者进入一间屋子,发现墙壁上挂着一把奇怪的枪,整个故事就此展开,最后,这把奇怪的枪是要走火的。一声枪响,读者的心也才落地了。
  相信“读写结合”的教法,能辅助学生完成本单元的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读写结合”教阅读,每次教都让学生学到一点点,提升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