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1版
本期发布:
打造“三个课堂”
助力陆港教育发展
□陈强胜
  课堂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阵地。《着力打造“三个课堂”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中提出了“三个课堂”的理念,从“三个课堂”的逻辑关系、育人特征、路径选择和构建“三个课堂”的保障体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陕西省将依托“三个课堂”实现中小学的飞速发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稳步向前迈进。
  “三个课堂”是三种形式的课堂,是传统课堂与校内“第二课堂”、校外实践课堂的有机融合,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新生态。目前,“课堂革命陕西行动”正迅速在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务区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以点辐射,形成了陆港经验,初结硕果。
   灵活机制,深化改革,助力“第一课堂”
  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打造有效高效的“第一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而学校的硬件建设、人才管理、师资水平是构建“第一课堂”的关键。
  近年来,国际港务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以“提质强校”为目标,以“优化基础条件、强化师资配置、提升教育质量”为抓手,以“加大财政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管理改革”为保障,着力加快学校建设,深入开展“三名+”工程,通过“名校”的深厚底蕴、先进理念、高效管理辐射引领全区各学段教育发展,实现了园区“名校+”全覆盖,2021年,国际港务区在西安市教育局的指导下和管委会人、财、物的支持下,又成立了两个紧凑型“名校+”教育联合体,有力促进了全区教育资源更加均衡优质,提升了我区北部片区的办学水平。
  同时国际港务区根据地域特点,结合“三名+”工程带动人事管理体制变革,指导西安市第七十七中学在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加快推进学校内部人事制度变革,为全区公办学校全面实施“区管校聘”探索稳妥可行的途径,促进全区人事制度全速推进。
  课程发力,精耕课堂,创新“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通过学校功能部室、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的育人和服务功能。
  国际港务区扎实推进五育并举,立足课程育人方式,创新改革,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校园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推进课程育人方式改革创新。国际港务区新农小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引入校园的同时,聘请红拳传承人在“第二课堂”进行延伸,水流中心小学“活力花绳”课程,陆港四小“百草园劳动”,崇福寺小学的剪纸课程,陆港一小的“新丝路”课程,陆港二小的百人腰鼓、“衍艺物语”(衍纸课程)特色课程等区内品牌课程已在市、区两级“名校+”共同体同步落地实施,学生参与率高、综合素养提升显著。
  同时以“五项管理”为抓手,优化“课后服务”形式,辖区各校结合校情实际,加强校本课程和特色课程研发,“课后服务”采用“1+N”模式,如陕西师范大学陆港小学的“蒲公英”课程体系,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完成课堂作业后,结合兴趣特长选取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拓展课程学习。此项活动有效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满足了学生兴趣、特长发展,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积极探索,提升品质,打造“第三课堂”
  “第三课堂”是“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延伸和拓展,主要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等校外活动为载体。
  国际港务区重视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同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社区文化活动组织等,已形成陆港品牌和特色。园区企业西安爱菊粮油仓储基地被授予全国中小学爱粮节粮教育实践基地、陕西省中小学研学旅行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有效发挥了“第三课堂”育人新业态在学生发展、素养养成方面的积极作用。
  国际港务区结合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努力打造学校品牌。辖区陆港四小地处农业密集片区,学校按照开发区新建学校的标准设计建设,拥有近二十五亩临时用地作为劳动实践基地,打造独具特色的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具有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把劳动教育带进课堂,打造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实现了辖区学生劳动育人目标。
  同时以建党百年为契机,通过学好用好学习材料及红色资源,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村庄、社区、工厂、庄园等实践基地,以“小手拉大手,共迎十四运,全民大清扫”为切入点,让学生走进农田、走进村庄、走进街巷,参与社会实践。如党家中心小学开展的“三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城市发展变化,聆听党史故事,学生通过教师协同,家长、社会参与,达到了以实践促成长的目的。
  “第三课堂”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习共同体,是对不同时空场域、不同主体、不同资源的统筹、整合、配置,达到了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效果。
  “三个课堂”的提出直指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核心,为今后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层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科学明确的工作方向。国际港务区将以此为契机,结合区域实际,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发挥示范引领和区域带动,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努力形成陆港经验,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