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海艳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简洁明了的文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言文又是高中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基础词汇,夯实文言文基础;在翻译中拓展文言文思维;在分析中,把握文言文观点,挖掘文言文中潜藏的深刻内涵,这是学习文言文的终极目标。然而,学习文言文容易陷入厌烦枯燥的旋涡中,“一看文言文,脑袋疼”是高中生的普遍现象。那么,即便再精彩的文言文,学生未读生厌,何谈学习兴趣呢?即便教师心中有再美的愿景,也结不出丰硕的果实。为此,针对目前存在的教学现状,我对文言文教学有这样的构想:
视觉盛宴——读文言文
“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是常规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当涉及某个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时,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似课堂氛围热烈,其本质仍然是灌输,没有让学生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在互动之外,枯燥的文言实词,当学生译不出来时,难免生厌、溜号、走神。因此学生出现一连串的反应:看字不走心的、抄板书不动脑的、不看不抄打嗑睡的。如若这样,教师讲得再声情并茂,也是徒劳。教学要因材施教,对于枯燥的文言文教学可以先给学生来一场视觉盛宴。
一个恰到好处的PPT可使师生获益匪浅。一篇文言文呈现在PPT上可以是红、蓝、黑三个颜色。这样,“睡眼惺忪”的学生会眼前一亮,课堂中不免一片沸腾,不由自主地问:“老师,什么情况?”一场视觉盛宴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调动了大家的学习欲望,此时,不必告诉学生红、蓝、黑的具体意思,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去思考,想必连平时一贯“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静下心来跟着大家“凑热闹”,也读了起来。绝大多数学生通过读思结合能够概括出红、蓝、黑的意思。如《鸿门宴》中,“沛公、项羽、曹无伤、霸上、新丰鸿门”等蓝色部分是人名、地名,是需要保留不必译出的;“军、王、飨、是”等红色部分是重点文言知识,是需要重点识记的;黑色部分是常见的文言知识,是不必锱铢必较的内容。这样的视觉盛宴,解决了枯燥文言文无兴趣的问题,解决了乏味文言文难读的问题,也解决了文言文重难点的问题。
情感熏陶——译文言文
学生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尽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阿房宫赋》这样的文学经典篇目,如何让学生“吃透”想必情感熏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导入环节,多媒体播放《阿房宫》歌曲,优美的曲调将学生带入若隐若现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的驱动下翻译文言文更能生发真情实感。此时,教师要进一步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不仅包含了杜牧对秦朝统治者昏庸残暴的愤懑之情,警示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的劝导之情,也暗含了杜牧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同时生发学生的感悟见解。
《阿房宫赋》中“檐牙高啄”仅仅四个字,却传达出阿房宫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的雄伟场面;“歌台暖响,春光融融”透露出阿房宫中的人在台上莺歌燕舞,歌声充满着暖意,如春光那样和暖的奢侈画面,学生从中体会秦王荒淫无道的情感。可见,字字挖掘,文言文的魅力优于其他文体。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译文言文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犹如一位“盗墓者”去发现文字背后的秘密。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大胆探索挖掘,说出自己的想法。此过程学生分析难免会出现偏差,比如,“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哀、鉴的词类活用。此时要用宽容和鼓励增加学生信心,师生互动、推敲,引导学生说出词类活用的用法,让学生体会到自己在课堂中的价值,这样有学生生成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事半功倍的。
情感熏陶译文言文,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引导学生从接受知识向会学知识转化。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动机,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学由心生——析文言文
常规文言文教学:读—译—析,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摇头晃脑不走心的读,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译;不用心读、译发现不了文言文背后真正的美;不边读边思边分析发现不了文言文语言的魅力。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每一步都应掷地有声,当视觉盛宴提升了学生敢于读下去的胆量,情感熏陶打开了学生勇于翻译的信心,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做“乐之者”真正喜欢文言文,使学生在理解文言文字句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分析、感悟文言文内涵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辨能力。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分析烛之武劝退秦师的说辞中存在的漏洞。这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不是在给作者挑毛病吗?难道课本中还会出现纰漏?我要是能找出来该是多么荣耀?”这一系列的想法在学生心中盘算着,无形中激起学生思考、探讨、分析的动机。学生大胆思考,以四人为一组合作探究,进行思维的碰撞。往往学生瞬间碰出思维的火花,学生之间的讨论,加之教师的适时点拨,学生探讨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是漏洞一:烛之武用晋惠公不守信用的史实来迷惑秦伯,不足为证。“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是漏洞二:晋国在东面使郑国作为封界,下一步不一定向西延伸,不足为证。“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是漏洞三:从长远来看郑国不可能永远是秦国的东道主,不足为证。进而引导学生明白烛之武劝退秦君的主要原因:“邻之厚,君之薄也”。从而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抓主要矛盾时领略了烛之武的过人智慧,学习烛之武优秀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学生在不紧不慢,讨论热烈的氛围中分析了文本,升华了文本的内涵,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奥妙,进而愿意学习文言文。
总之,学生在亲历的时候,教师是引路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视觉与心灵的沟通,通过阅读思考夯实文言文基础,提高文言文理解能力,丰富自身的文化修养。视觉的盛宴、情感的熏陶、学由心生等巧学文言文的方法,当面对一篇繁杂的文言文时,学生学起来犹如一篇朗朗上口的现代文,在文言文的海洋中遨游,探索知识的奥妙,寻求精神的寄托,情感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