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人们通过思维,可以更深刻地把握事物,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和结果。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就能有效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学习习惯。统编版语文教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搭建了很好的学生思维训练平台。在教学中,我尝试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在不断的教学与探索中,我深深体会到思维导图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归纳和梳理知识
统编教材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每个主题都有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这样的编排为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记忆,我引导他们在学习完每一单元的内容后要进行思维的梳理和知识的整理,以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小学低段以识字教学为主,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同音字、形近字的正确识记是教学难点。为帮助学生有效识字,课堂上我带领学生一起利用思维导图,把偏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相同的字分类整理,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字形,理解、区别不同字义,让学生感受不同生字的意义并正确记忆。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而且记忆深刻、清楚,不容易出错。
到了小学中高段后,学生的学习重点逐渐转向阅读教学,每篇文章的篇幅也增长了不少。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我引导他们从单元主题入手,借助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的整理与归纳。从单元主题进行发散,先列出每篇文章的主题,然后再从内容概括、重点词语识记、难点句子、读后感悟等方面进行梳理,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通过这样的训练方法,学生的思维越来越清晰,对曾经学过的知识也有了非常深刻的记忆,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提高了学习效率。
把握文章脉络
在预习的过程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拿到一篇新的课文后,学生通过多次阅读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借助思维导图将作者介绍、主要内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修辞手法、构段形式等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整理,明确已经掌握的知识,再把自己不懂的或需要解答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堂上就可以做到有目的地听讲,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参与学习和讨论。
形成习作思路
习作时没有思路就无从下笔,这也是学生和老师比较苦恼的问题。在观察了学生的写作情况后,我引导学生从三年级起就学会借助思维导图建立习作框架。在清楚习作要求、明确习作主题的基础上确定习作中心,再由中心进行发散寻找合适的素材。这些大的环节确定好之后,再在细节上进行构思,比如用哪些描写方法、怎么突出重点等。每一部分的内容都事先在思维导图上标注出来,当学生把思维导图做完之后,习作的大致结构已经在脑中初步形成。这样的方法不仅降低了学生的习作难度,而且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不仅如此,在日常教学中还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进行课外阅读、生活小知识积累等。总之,在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形成,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都得到激发。另外,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