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透过学生、家长、教师的多方反馈,对比之前学生的课堂内外负担情况,目前可以说取得了一个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治理成效,多家新闻媒体采访报道的内容和具体案例也从现实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根本上,“双减”政策的出台,是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到立德树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该政策紧紧抓住了当前教育问题存在的主要矛盾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过多过重过累的问题,通过全方位减负,有效回应了上述政策目标。整体上,“双减”政策导向作用明显,学生减轻了负担,家长缓解了焦虑,教师提高了质量,学校强化了主责。概括来说,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的具体变化效应:
变化效应之一:为学生群体创造了更好的学习生态。比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精神面貌、日常心态都出现了较为积极的具体变化。“双减”政策一方面积极引导推动了精准化、高质量的学生作业安排,逐步去尝试去探索因材施教的作业设计机制,减少甚至避免一些无效重复的作业,提高了作业完成效率,更好地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丰富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认知形式,形成了一种立体化的多维学习过程。如数学实践作业,除了通过课堂学习、教师讲解课本、习题练习掌握数学知识以外,学生自己还可以通过“动手做”的方式,加深对相应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由于学习方式的调整变化和不断更新,也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热情,由“要我学”变成“我爱学”,而且在完成数学实践作业的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上网查询资料,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和获取未知知识的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
变化效应之二:积极完善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政策促进了学生日常安排层面的有益变化,重新设计了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的具体内容,使得学生的一天日常活动不再是以往单一的学科知识课堂学习或课后学习,融入了包括劳动教育在内的新的实践知识板块,这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增强自我生活能力,帮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学生不仅要动脑更要学会如何动手完成这些劳动作业、劳动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而且这也是一种更为宏观意义上的学习,也是非常具有社会价值的受教育过程。学生终有一天会从“校园人”变成“社会人”,会以“社会成员”的身份走向社会面对职场,基本的劳动技能应该学会也必须学会。此外在这个教育实践过程中,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家庭亲子关系的融洽和互动,父母和孩子通过家务劳动加深了情感交流和角色体验,孩子更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变化效应之三:有效促进教师改善教学技能,提高教育质量。“双减”政策的出台,其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彻底摆脱以往“题海战”的学习思维以及相关作业安排惯性来推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考试活动的状态。政策的调整变化、改革的重点指向、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方面出现的新转变都意味着广大教师要告别旧的教学内容安排、知识传授形式、课堂互动模式、作业安排节奏等,要积极加入新的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技能技术,创新作业设计机制等,去适应“双减”政策目标要求。换言之,“双减”政策推动的大幅减负、全方位减负、课堂内外减负也为教师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空间,教师比之前有更多的时间花在磨炼、更新、提升教学技术、教学技能上面,也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分析思考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优势、学习能力、学习进度,有助于真正做到教学工作有的放矢、高效精准、因材施教,以服务学生为本。
变化效应之四:引导发挥了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学校的定位和功能本质上就是教书育人之地,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更是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承载体,这是学校的主责主业,也是学校的光荣使命和社会责任。通过“双减”政策的执行,严格规范了校外培训行为,压减严管了学科类校外培训,这些政策措施大幅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也大大强化引导了学校下大力气去改善课堂学习效果和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承担好学校的教育主阵地角色,发挥好教书育人的主体功能,努力做到课后服务能够基本满足学生的多种需要,帮助学生学习更好地回归学校,与此同时,学校教育主阵地功效发挥得越充分越彻底越全面,也就越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减负,充分减轻家长的教育质量焦虑和教育支出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