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双减”下如何布置小学数学作业
□柏宝玲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业完成情况是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掌握的客观评价要素之一。2021年7月24日,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落地,作业成为家长、教师、学生关注的焦点,在“双减”政策下,作业还要不要布置,应该如何布置,已经成为一线教师面临的新课题之一。
  一、明确“双减”的真正意义
  随着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学生的学习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之课外辅导班的“地毯式”宣传,让家长们时刻有“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情绪。这样的情况让学生苦不堪言,“放学恐惧症”“周末恐惧症”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双减”政策落地后,其目的就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量的课业负担,以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科学的作业设置来实现各年级学生的需求,同时激发兴趣和提升素质,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
  二、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在班级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如果作业布置只是简单的“一刀切”,就会造成学生两极分化,能力强的吃不饱,能力弱的吃不了,因此作业布置要以人为本,分层布置。学困生巩固基础,中等生训练技能,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提高,优化知识结构。例如,在学完“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将作业分为一阶、进阶和登顶三个层次。一阶作业是计算长方形的面积;进阶作业是测量学生家中长方形物体的表面,并计算其面积;登顶作业是让学生计算“老师有一段长36米的栅栏,想围成一个菜园,怎样围面积最大”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三阶作业难度分层,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进行主动性思考。除此之外,还要根据知识学习特征进行作业数量分类,这种方式适应于概念教学和算理教学。例如,在学习完“有余数除法”一课时,设计闯关练习,其中第一关为必做题,全班学生都要完成,第二、三关为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弹性选择,这样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留给了学生协调发展的空间。
  三、以课本为基础,注重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
  1.丰富作业形式,增加趣味性
  要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丰富作业形式,增加作业的趣味性。例如,学完两步运算后,在学生中开展数学游戏——玩转扑克牌,52张纸牌在不断地变换中形式越来越多,学生计算也越来越快;在学完“数松果”后,让学生回家扮演“小老师”,把这节课讲给父母听,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口诀的理解,也降低了后续学习的难度。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制作思维导图,使知识点更加系统化、条理化。
  2.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将课堂中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在学完“1千米有多长”一课后,让学生在回家的路上走一走1千米,数一数1千米大约有多少步,找一找1千米大约是从家到哪里,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感受1千米有多长,有助于加深对“千米”的理解。在学习完“元、角、分”一课后,作业内容为“今天我当家”,让学生利用周末进行一次家庭采购,把采购中付钱、找钱的过程记录下来,在“花钱”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双减”政策下,作业要围绕新课标,突出学生主体性,提高有效学习时间,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要眼中有学生,心中有课标,以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为根本,落实素质教育,把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成长还给学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