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以生为本,构建德育活动课程新格局
□吴夕龙
  新的教育生态下,德育活动应贴近现实生活,与学生的日常活动、自主活动、学习活动、家庭活动、社会活动紧密相联,让其在各种具体的活动场景中,通过主体参与,丰富道德情感,形成对人生和对生活的价值信仰。为此,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课程的实践方式,形成了以生为本,指向学生综合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活动课程新格局。
  面向全体。德育活动应贴近学生的经验与生活,那种参与率低、远离学生、强加于人的德育活动是毫无意义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面向全体,牢记活动的空间属于学生的原则,活动中,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筹划活动时,我们分年级召开家长会,印发告家长书及宣传材料,赢得家长的理解与支持。开展活动前,我们充分研究学生,筛选活动主题,最终分年段确定不同的活动主题。
  放眼全面。我校是一所农村集镇小学,在选取德育活动主题时,我们尊重学生的成长和需求,结合学校、社会实际,充分挖掘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实践资源,从“探索自然”“亲近社会”“发展自我”三大板块入手,将德育活动与学校传统活动加以改造和有机整合。
  着眼现存的古代遗迹、地方特色和如今的迅猛发展等课程资源,变社区文化资源为德育活动课程资源。着眼开发与家乡人民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文化方面的课程资源,如明代哲学家王艮的事迹,清代盐民诗人吴嘉纪等反映古代家乡人民贫苦生活的诗歌等,把生活之水引入德育活动课程资源。着眼家乡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历代成功人士方面的课程资源,变“名人”为德育活动资源。着眼兴趣小组活动,变兴趣小组活动为德育活动课程资源。遵循小课题研究,学生重新组合,指导教师不变,开设时间不变,严格管理不变,用新课程理念做指导,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热爱老师和同学、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的情操。德育目标由学生自己定,过程自己查,优胜大家评。着眼于现代科技,建好校外基地,变身边科学为德育活动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活动中访身边人、看身边事,感受科技的魅力。
   关注全程。德育有方,课程灵活,但不意味着活动内容可以随意而定,既然是课程,就一定有它的内容框架。只不过这种内容框架不是由学科教材当中的章、节、目组成,而是由活动的序列构成,体现对学生成长规律的把握与遵循。
  我校根据学校历史悠久和家乡底蕴丰厚的地域资源优势,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维度出发,在不同年级确定不同的德育主题,如:一二年级重在启蒙,在学科教学中整合,引领学生认识季节的变迁,关注自己的家庭,了解自己的身体,探究周围的动植物,体味自己的收获;三四年级则在此基础上,遵循“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原则,开展以活动型、体验型为主的专题式德育活动,如“我爱我家”“我们的学校”等;五六年级则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放眼全班、全校、全镇,走出自己的生活圈,自主确定小课题,在兼顾活动型、体验型的同时,突出活动探究性,学生们走出教室、走进社区、走进安丰的华东山羊市场等九大市场、走进无公害农业生态示范园、走进百亩工业园区,运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进行实地察看、专题采访、上网查阅,在预设活动中不断生成许多鲜活的视点,学生们热情高涨,尽享成功的快乐。
  倾尽全力。德育活动仅仅靠模仿和选用,很难成为自己的课程。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全力探索。每学期开学,均对全校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他们从已开展的主题中选择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同时允许开发活新的主题。实践显示,德育活动课程中,学生们个性得到张扬,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在看到学生成长的同时,也行囊充实,收获满满。学校在大量实践、不断挖掘安丰古镇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编印德育活动校本课程《风物·风情·风流》。
  学校教育要坚持自信,不要盲目模仿他人,而要从自己的成长中发现真理。大山高耸是因为立基深厚,大河远流是因为开源丰沛。深挖本土资源,在“风物”中找寻德育储备,在“风情”中找寻文化基因,在“风流”中找寻教育坐标,更要在找寻中形成教育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