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7版
本期发布:
防诈反诈教育要走心
□井山阳
  11月16日,沈阳公安反电信网络犯罪查控中心公布了今年开学以来,教师群体被骗的统计数据。梳理信息发现,在受骗人数分布方面有大学教师10人,中小学教师15人,幼儿园教师6人,几乎涵盖了各个阶段的教师;在受骗金额方面,最高的有200万元,最少的也有500元,共约400万元。短短两个月时间,一个地区就有这么多教师被骗,令人唏嘘。(11月17日《沈阳晚报》)
  教师是高知识群体,也参与了防诈反诈宣传教育,何以又成了受骗的重灾区呢?笔者分析,可能是以下原因:一是一些教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风险认识不足,没有管好个人信息。二是部分教师存在侥幸心理,幻想通过不当方式谋求高利润、高回报。三是个别教师确有违法违规行为,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四是诈骗手段越来越先进,让教师防不胜防。其中,法治意识、警惕意识不足是最关键的。教师群体成为受骗重灾区也从侧面说明,一些学校只把防诈反诈知识宣传当成了一种形式,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开展还存在一定不足。
  防诈反诈教育事关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学校是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的阵地,必须加强。学校在加强师生教育、家长引导的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提升相关人员的法治意识和抗诱惑、抗风险能力,帮助他们筑牢筑实防诈反诈“防火墙”。同时,教师也要随时保持自律、自警、自省,捂紧自己的“钱袋子”。至于公布教师被骗数据,我们要把它理解成是对教师的善意提醒,而非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