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前后,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多个热点城市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引起人们关注。在“双减”背景下,推进教师轮岗制度有助于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减轻社会焦虑,因此备受民众期待。(11月22日《半月谈》)
时至今日,教师轮岗再也不是“小打小闹”,而是“真枪实弹”,无论人数还是规模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轮岗不再有“例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教师轮岗见实效却离不开情感基石和成长视角。
笔者认为,教师轮岗要想取得实效,首先要打下扎实的情感基石,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乐意接受。通过宣传以及轮岗实践,教师已经慢慢适应轮岗,也意识到自己轮岗是早晚的事。此时,他们会更意识到轮岗公平的重要性,因此轮岗的制度安排要保证公平公正,轮岗轨迹要清晰,哪些教师先轮岗,哪些教师后轮岗,规定得要很清晰,让教师一对照就知道自己什么时候需要轮岗。轮岗的信息要做到完全透明,教师觉得公平了,就能在情感上接受轮岗。同时,教师轮岗到新的学校,会有陌生感,学校管理层及工会,对轮岗教师要有情感上的“照顾”。比如有的教师因为轮岗离家远了,生活上会有诸多的不便,会有新的生活困难,学校要给予关心和帮助解决,让轮岗教师感受到温暖。这样他们的归属感也会随之增强,不会将自己定位于学校的边缘人,对学校的热情也会越来越高涨。有了情感基石,何愁轮岗不成功?
此外,教师轮岗对其专业成长是极有利的。许多教师轮岗也是奔着专业成长去的,他们相信轮岗可以带来新的声音、观念以及想法经验,教师之间形成观念碰撞。学校要助推轮岗教师的职业规划制订和执行,要组织专家根据轮岗教师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引导每位轮岗教师准确自我定位,确立自己当前的发展任务和发展目标,制订好职业发展规划。这种针对性、个体化的目标引领,会让教师更加努力,教师的进步也会更加快速。专业成长有目标,教师对轮岗的认同感也会随之增强,也更易使轮岗焕发生命力。轮岗教师的专业成长也要因材施教,毕竟每一个轮岗教师的情况不尽相同,要通过科学评价、精准施策,使不同层次的轮岗教师在专业的道路上均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