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浩 王 斌
作业布置要尽量考虑到每一名学生的学情和兴趣爱好,才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布置应体现分层理念,从传统的“大锅饭”向“自助餐”转变。
作业设计的实施
作业设计要想做出可口的“自助餐”,教师坚决不能走“单兵作战”的老路,要以学科组(教研组)为单位具体实施。要定期对教材、学情进行反思、梳理和诊断,同时要注重知识和年级(学段)之间的衔接,教师充分讨论、取舍,可以按单元或章节设计出最简约、高效的基础性作业,在此基础上,可设计弹性作业或个性化作业;还可以同一学科组老师之间交叉设计不同年级的作业,大家共同使用、更新;根据校情、学情可逐步尝试设计学科融合性作业。不同作业类型,教师要采取不同的讲评方式,如全批全改、面批面评、学生评改等。
作业的类型和特点
要做到作业分层,就要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身心发展情况,尽量考虑到每一类学生和每一名学生。“双减”实施后,很多学校都在作业类型(分类)上下功夫,这种方向是正确的。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作业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必修作业(也称基础性作业);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必修作业+选修作业(也称选择性作业);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完成思维性作业(也称延伸性作业)。必修作业侧重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选修作业注重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思维性作业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思维能力。
作业评价和反馈
作为作业闭环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作业结果的反馈和评价更加重要。第一,要做好作业统计。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选择不同的“作业自助餐”后,班主任和各科教师应做好作业的分类统计。不仅要统计完成情况,并根据完成情况向学生定期提出调整作业“套餐”的建议,还可以将学生作业选择和完成情况作为“学习进步标兵”“优秀学生”评价条件之一。第二,要加强作业评改。一段时间里,部分教师只注重作业的布置,轻视作业的评改。“双减”实施中,减轻校内作业负担最重要的方式就是要提升作业评改即反馈效率。首先,作业评改要及时,不能拖泥带水,更不能由家长代劳。其次,要讲求方式方法。在课堂上可多采用学生互讲互评的方式来评讲作业,尤其是易错点、易混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再次,教师要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提问,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评改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在互评互改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补充和引导,让学生通过解决作业中的问题或错误,体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最后,要重视作业评改的激励作用。学校或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展评(展览)、“作业达人”评选、“书写模范”评选等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进行正向激励,激发学生持续高效完成作业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