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深化“三个课堂”,振兴乡村教育
□曹国露
  在“双减”背景下,“三个课堂”的重要论述不仅为乡村教育的振兴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而且提供了现实路径。长期以来,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最薄弱的地方,由于乡村师资力量不足,缺乏专业的科任教师,加之乡村学生的认知局限性等原因,乡村学校的“课堂革命”往往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如何破除困境,帮助乡村学校理直气壮地实施好“课堂革命”,是我们当下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名行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以自己所在的陕西省麟游县崔木镇中心小学为例,从以下几个维度,谈谈“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的乡村实践。
  深化“第一课堂”,对教材进行深度阅读与研究
  “第一课堂”作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乡村学校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开设好“第一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发挥好“第一课堂”的教学主渠道作用,精心培育和引导祖国的花朵健康茁壮成长。在乡村学校,留守儿童的比重比城区学校的大。他们远离父母,家庭教育欠缺,通常容易发展为问题学生。面对如此现状,乡村学校必须把对学生的德育和思想引领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要着力加强思想引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坚强有力的措施,确保把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乡村学校要强化用“第一课堂”开启青少年“智慧大门”的目标意识,进一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在深度阅读与研究的基础上,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潜能,在“质”与“效”上下功夫,不断丰富课堂内涵,深化乡村学校的“第一课堂”。
  深化“第二课堂”,注重常规教学与实践教育的相互补充
  乡村学校要以课后延时服务为契机,不断丰富“第二课堂”,也可以将乡村学校青少年宫建设与打造精品的“第二课堂”相并轨,在秉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育人理念的基础上,结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健康成长需要,积极建设富有特色的德育、体育、音乐、美术、书法、手工制作等活动部室,依托重大节日,开展“墨香书法”“学会感恩”“诵读经典”“向国旗敬礼”“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等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要立足本校优势,精心打造“一校一品”等特色显著的“金课”,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成长,从而实现教育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文化知识向思想道德延伸,着力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不断丰富“五育并举”内涵品质,切实做到“第一课堂”的常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教育的相互补充,不断促使“第二课堂”走向深入化、规范化、精细化。
  深化“第三课堂”,强化情境创设与素质拓展的有效结合
  “第三课堂”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大课堂”的教学观,将课堂教学改革与新时代对素质教育的新要求相融合,通过释放课堂活力,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学校通过把课堂内容和课外活动有机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好班队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等多种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校制宜探索出一条自我改革之路。也可以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以真实可信的案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学会站在学生立场上思考问题,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将那些对孩子们受益终身的“大道理”深入浅出地传授给他们。比如,可以将“第三课堂”与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巧妙结合起来,通过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用劳动实践活动来激发青少年弘扬劳动精神,促使他们不断完善个人的劳动品质,逐步提高社会参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