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容
生命只有一次,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珍贵的,在当今的素质化教育及教学改革发展中,除了对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及道德品质的正确引导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有效教育,使学生真正学会尊重和热爱生命。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具有典型人文价值的教育学科,其对于“生命意识”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应用优势和密切关联。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在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意识”展开详细的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价值及意义
“生命意识”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对于高中语文学科的教育及教学发展来讲,已经成为一种十分必要和必然化的发展趋势。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价值及意义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社会发展的现实性需求。根据当今的社会调查及研究可以发现,高中生群体中所出现和发生的自杀现象在逐年增加,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性问题。语文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授语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肩负着对学生生命观的引导职责。只有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才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和建立起积极、健康的生命价值观,使学生珍爱生命,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是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要求。在素质化教育及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要求中,明确指出了语文学科所兼具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学职责,除了对学生进行语文专业知识的教学之外,语文学科教学还需要肩负起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和培养责任,而“生命意识”就是高中语文人文性教学职责的核心内容。
基于此,对于当今高中语文学科教育来讲,要不断在学生的基础知识教育之上,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渗透,全面推动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要求。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的开展策略
(一)基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新课标改革及发展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特点,其中很多课文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及人文关怀性,是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素材。对此,任课老师要基于课本教材的有关内容,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启发其对于生命的思考,树立起正确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
举例来说,在高中语文课文《热爱生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作者蒙田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使学生认识到要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的光阴,才能够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实现生命的价值。
(二)基于作者创造意图,有效渗透生命教育
在作者进行文章创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对生命的价值观念贯穿其中,表达出作者自身对于生命的态度。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可以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和理解作者对于生命价值和生命观的表述,帮助学生通过对作者生平经历的学习,体会作者的坚强人格,使学生建立起积极的人生态度。
举例来说,在高中语文课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作者契诃夫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进行了解,以此为切入点,然后使学生体会到面对人生,要勇于改变现状和乐于接受新的事物,不可顽固僵化,要建立起突破自我的坚毅人生态度。
总而言之,新课标改革的发展要求明确指出了高中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教育责任,因此,除了加强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生命意识”的渗透引导,使学生通过对高中语文课文的解读和学习,充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核心,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行为观念。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安高新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