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关
人生需要探索和追求,才会变得完善和完美。人生的旅途充满了未知数,但学习会让我们找到光明和捷径。下面这次经历,让我感悟颇深。
这是今年刚开学的第二节课,讲的是“地球和地球仪”。上一节课讲的是“认识地球的形状”,因为有具体的事例而且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也有自己的认知,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也都能做到认真听讲。但是第二节课主要讲述的是“经纬线和东西半球的划分”,这是同学们以前从未接触到的知识,而且比较抽象,需要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我的课还没有讲多少,就发现学生们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一个个脸上出现了些许不耐烦。我便问一位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你能听懂吗?”他说:“我也似懂非懂,而且感觉东西半球的划分更是难以理解。”其实我心里很清楚这节课的知识点和知识结构,但是如何让学生接受并变成他们自己的知识,让我陷入了无奈。
突然,我想起了电视上一个地理老师讲这一块内容时的场景。同样是一节课,但是电视上那些学生们看起来非常活跃,而且能够做到相互讨论,并且都在动手制作一张小卡片。那么,我的课堂怎么跟人家比起来犹如云泥之别呢?学生们怎么会不耐烦呢?想到这儿,我觉得我应该借鉴那位老师的方法,改变现在的课堂现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是最迫切的事情。
说做便做,我提高了声音对大家说:“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玩个游戏好吗?”学生们一听,顿时兴奋起来:“老师,要做什么游戏?”我神秘地说:“你们想给自己做一张小卡片吗?老师教你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顿时纷纷响应,跃跃欲试。于是,我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白纸,并说:“现在用尺子在白纸上面南北向每隔30度画出12条经线,然后标记出东西经线的度数。最后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两条经线。”这样一来,同学们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划分东西半球的两条经线。最后我说:“咱们中国在哪个半球上?”同学们异口同声:“东半球!”“那你们现在找出东半球的区域,并把中国的轮廓图画上去。”同学们在不断地完成我交给的任务,看着他们兴高采烈、彼此交流并认真画图的样子,我心里舒服极了、轻松极了。当同学们小心地把自己的作品夹在书里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
学生们虽然年龄小,刚步入中学,但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感情,他们需要有创新的活动和思考。我们往往在上课的时候忘记了课堂的主人,自己夸夸其谈完成了教学任务,没有和课堂的主体产生交流,这是失败的。只有设计好每一个课堂活动、每一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们思考的时间,他们就可以展开想象,激发他们的思考欲。而且学生们都好动,可以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完成任务,他们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张白纸作为引子,上出了一堂有生命的课。一张白纸,便让课堂效果截然不同。这堂课是我给学生上的,但也是给我自己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