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运用绘本开展大班科学探究主题活动
——以主题活动“羽毛”为例
  王晓科
  绘本是儿童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资源。绘本以其独有的画面美、文学美和内容美深受幼儿喜爱,其中科学知识类绘本是儿童走向“科学探究”的重要资源,我们试图利用科学知识绘本的教育价值设计开展相关的科学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本文以大班科学主题活动“羽毛”为例,谈一谈运用科学知识类绘本开展科学主题活动的组织策略。
  发现学习中的儿童,引发儿童探究兴趣
  幼儿一日活动中,经常会有这样的经历,经常会捡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交到你的手上,一片落叶、一颗种子、一颗石子、一片花瓣或一根羽毛。孩子们会自发和这些随意捡到的“珍宝”玩游戏,羽毛挠痒痒、追着羽毛跑等。而且游戏中的儿童还会有很多疑问:这是谁的羽毛,它的羽毛为什么会掉等,孩子感兴趣是主题活动开展的前提,通过谈话教师找到了儿童的关注点与共同经验。作为老师既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要使幼儿在原有的经验上有所提升。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中,既有孩子的问题,也有老师依据幼儿的经验抛出的问题,综合所有问题,老师围绕“羽毛”设计了探究思维导图,和孩子一起开始了一场“羽毛”的探究之旅。
  提供丰富适宜资源,儿童亲身感知发现
  主题探究的开启需要资源的支持,教师可以采用邀请鸟类专家进园讲座、搜集关于鸟类生活介绍的视频、组织儿童参观自然博物馆和农场、羽毛制品展、投放绘本《羽毛》和《阿甘正传》等方法支持幼儿探究。例如:灰色的羽毛是脏了,还是本来就是灰色的?捡到的是谁的羽毛,小鸟为什么会掉毛,羽毛有啥作用等。基于儿童的疑问,教师可以开展系列活动,孩子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判断:羽毛掉在地上沾染了灰尘,所以变脏了;有的孩子则认为:这个羽毛本来就是灰色的;甚至有的孩子还会提出:这样的颜色可以保护它不被敌人发现。孩子的各种认知冲突也是他根据自身经验作出的主动思考,同时我们需要保护孩子批判与质疑的精神。所以老师可以紧跟提出:“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证明羽毛到底是不是脏了?”一个问题把孩子们从主观猜测拉到了理性思考,于是洗一洗、擦一擦、冲一冲,孩子们不仅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了自己的认知,实践过程中发现了羽毛遇水后就并拢成一根了,并能联系生活经验对现象作出解释;实地参观,儿童和羽毛有了近距离的接触,获取了第一手的资料,丰富了自己对于羽毛的认识,在分享的过程中,儿童不仅从同伴处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更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巩固了认识。
  适时投入绘本,引发深度探究
  在和儿童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老师适时投入科普绘本《羽毛》,将鸵鸟、丹顶鹤和孔雀等更多鸟类的羽毛具体直观呈现,给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有的孩子要求把这本书拍给爸爸妈妈看,有的孩子开始讨论羽毛球、羽毛扇和毽子等的羽毛是用哪种鸟类的羽毛。此时,老师陷入两难,因为很多羽毛并不是如我们捡来的,而是从鸟类身上活生生拔下来的,是继续追随孩子,还是就此打住,重新构思接下去的活动?孩子是否要面对那些残忍,如何减少羽毛制品的使用,在孩子中间展开讨论。当我们遇到孩子的好奇心与伦理相悖时,我们需要调整策略,引导儿童向善、向美。最后,孩子们把自己分享的关于羽毛的知识画了下来,每个孩子想要分享的点都不一样,有的陈述了我们的发现,有的宣传要保护小鸟,有的创编了自己关于羽毛的故事……
  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围绕问题展开,虽然儿童探究的是一个个很小的问题,小到成年人不需要思考就能下意识地给出答案。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问题就好比“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偶然还是必然”,他需要去论证、去思考、去作出自己的判断——并且他会对自己得到的答案深信不疑。儿童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那么多问题的答案,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实验与实践、有调查、采访、有实地参观、查阅资料等。期待在孩子今后的人生旅途中,碰到相似的问题时,能够调动经验,找到最合适的方法去探寻问题的答案,能够在探究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作者单位:陕西省兴平市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