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3版
本期发布:
激发学生灵感 提高习作能力

  霍喜英 严安娜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这就要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要依托自己熟悉的、身边的、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写出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记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写自己的心理历程。
  从课本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文不仅是作文课的任务,而且需要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从语文课丰富的学科内容着手。从写景课文入手,让学生静心评赏课文中写景的片段,结合日常的生活经验,讲讲事物的形态和变化过程,用自己的笔把它记录下来。让小学生多读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多背课文中的名家大作、经典文章。多记优美的诗篇和流畅的散文,学会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精彩的谚语用在自己的语言交流和作文中。使学生养成积累作文素材的习惯,从课本学习中获得记忆,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积累,从影视作品中获得欣赏,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积累丰富的、精彩的一手资料,发现生活中的多彩多姿,欣赏语文天地的趣味。加深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体会语句的畅通与否,增强自己如何把语句组织得更完美、更通顺。分析课文的写作顺序,推敲文章的条理顺序,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段落的设置,重点的突出,做到主次分明,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
   从实际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灵感
  曾鸣说过:“生活是无字的书,眼光敏锐的人,看得见精彩的词句;书是有字的生活,感情丰富的人,才能深刻领悟。”走进生活,靠近大自然,是小学生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一件事情。不论是春光明媚,万物复苏的春季;烈日炎炎,绿意盎然的夏季;还是硕果累累,果实成熟的秋天;冷风刺骨,白雪皑皑的冬季。冬去春来,大自然的美妙景色,姹紫嫣红的四季交替,都在吸引着小学生的眼球。农村的小学生春天踏青,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欣赏绿芽尖尖的一片片绿意。小小练笔,抒发阵阵情怀;夏季纳凉,拥抱片片金黄的麦浪,抒写缕缕感受;欣赏秋季景色,躺在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下,畅想阵阵梦想;冬季玩雪,奔跑在雪白的大地上,满地打起雪仗。想着这四季美景,同学们高兴得忘乎所以,讨论得热情洋溢。有的同学即兴挥笔,抒发情感,欢笑交谈,有的触景生情,出口成章,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变成了喧闹的语文课堂,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升了欣赏水平,激发了写作欲望,触发了灵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自改互改入手,提高习作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要逐步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培养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善于发现语句的问题,修改作文中不通顺的语句、出现的错别字,养成和其他同学交流的习惯,交换修改,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做到语句通顺,行文流畅,书写规范、整洁。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自己修改的能力,引导学生先改错别字,再改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最后调整文章的段落结构,给学生指明作文修改的目标。在作文评改交流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视野,理顺学生的思路,使学生感悟习作的生动有趣,体验修改过程的喜悦,喜欢作文,勤于练笔,不断提高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韦林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