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翠华
从每次的作业中和检测考试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学生之间的学习能力上的差距,计算能力上的高低,于是班上就有了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存在。那么如何缩小差距,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呢?从事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设计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强度的作业题型,便于不同学习能力与喜好的学生自行选择完成,同时指导学生整理错题集,用来反思、回顾错误原因、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一、设计每日计算题。教师根据所学知识点设计全班同学均需完成的每日计算,每周进行正确率统计,评出月“计算达人”,让那些成绩不是特出众,却能认真对待每天的简单作业的孩子受到肯定和鼓励。
二、设计每日思维题。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设计可做可不做的每日思维题,把做对的孩子的名字写在“解题成功榜”上,让那些平时自控能力稍差,却爱动脑筋思考的孩子慢慢对自己有了新的要求,感受到数学的神奇。
三、设计选做作业题。教师根据周内学生计算能力整体情况设计选做作业题,每周一次找出同一类型的题,说清楚理由,就可以只做其中一道题,让所有孩子欣喜于今天的作业由我做主。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整数混合运算的运算律在分数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和对运算律的熟练掌握和运用能力,我设计了可以运用加法或乘法的运算律等来进行简算的计算题共20道。很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并没有每道题都做,而是首先观察分析每道题,看哪几道题可以运用同一种运算律来计算,然后在作业本中写清理由和选做的题目,并清晰呈现出计算过程。通过训练,培养了学生善于归纳整理、发现总结的能力,更体会到作业量由我自己决定的欣喜。
四、设计每日交流分享题。教学之余,我们要充分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开展每日交流分享计算经验活动。可以每天布置一道全班同学均需完成的课后作业题,每天安排一名学生完成后在群内进行讲解,要将自己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运用到的数学运算律或公式定理等讲清楚,其他同学如有补充或不同解题方法,也可以在群内进行交流讨论和分享,供全班同学学习,进而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
五、整理错题集。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作业中、检测考试中出现的错误经常是雷同的,有些错误学生是一犯再犯,甚至有的学生一道题目需要订正好几次甚至十几次才能好。久而久之,学生缺乏改错的主动性,更别说是主动记错、辨错,主动找错、议错,主动归纳、整理了,最终导致教师整天埋头纠正学生的作业错误,但效果甚微。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纠错的好习惯,指导学生记录错例、分析错例、对错例进行反思,让学生按错误原因、错误类型、题型进行分类整理,最终整理成错题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引导学生时常翻看错题集,回顾反思自己的错误原因,班内互相交换借阅、展示错题集,反思自己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从而提高学生防错能力、纠错能力和解题的准确率,探索出提高计算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所依赖的,除了天分,更多的是自控力、专注性和求知欲,教师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相信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努力付出了,搭建了多样的作业平台,设计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作业,让每个孩子体验到成就感,认可自己独特的才能,孩子们在一学期里计算能力就会有不同的提高。
(作者单位:陕西省勉县逸夫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