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养民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时间在新年前后公历2月3日至5日间。从天文上看,立春处在黄经315度;从物候上看,开始化冻,温度在10度左右,标志着大地回春,草木复苏,春季降临,农耕生产拉开帷幕。所以民间把立春作为节日来过,节俗活动主要是迎春、鞭春、咬春等。
一、迎春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是生命勃发、播种希望的季节,万物生长带给人们新年的希望与喜悦。故从西周起,古人就有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西周制度,在立春之前三天,周天子斋戒,立春之日,天子亲率王公大臣、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成为古代祭礼之一。《礼祀·月令》记载,孟春之月“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是汉魏时代之礼。之后,地方官吏,于立春前一日,穿上青色的礼服,戴上青色的头巾,立青色幡旗,率领地方官吏、乡绅,唱《青阳》之歌,鼓乐相伴,迎春牛芒神于东郊,谓之“迎春”。南北朝时,立春日剪彩为燕,戴在头上,作为迎春的彩饰,家家户户门上贴“宜春”二字,成为迎春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宜春”是称颂春天,表达了祝福春天之意。所以《荆楚岁时记》云:“立春日,悉剪綵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唐代的“宜春”是贴在门上的,孙思邈《千金月令》中也说:“立春日贴宜春字于门。”唐代立春日不仅贴“宜春”二字,而且以剪彩为尚。诗人李远《剪彩》:“剪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剪彩是古代妇女庆贺新春的装饰用品,把五色绸或彩纸剪成各种形式的首饰,以庆贺春日来临。李远诗中剪彩蕴含着对情人的深切祝福。那时妇女的装饰品花样多,形状不一,有春胜,春幡。唐代这些剪彩用品不仅流行于士大夫家,宫廷还以此赏赐宫娥与文武百官。段成式的《酉阳杂记》中说:“立春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春钱,春胜以戏之。”《岁时广记》引《文昌杂录》唐制:“立春日赐三省官彩胜各有差。”与之相应,还有剪春花的活动。《唐书》载:“景龙四年正月八日立春时,上令侍臣自芳林门经苑东渡人仗,至望春宫迎春,内出彩花树,人赐一枝,令学士赋诗。”显然,唐代迎春之俗,丰富多彩,值得大写一笔。
二、鞭春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鞭春之俗与祈求丰收相关,是一项较为古老之节俗。周人有“出土牛以送寒气”之俗,到了汉代逐渐演变为鞭春牛以劝农耕。我国以农立国,重农抑商,立春之时,举行迎春仪式,意在重农。《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与门外,以示兆民,至立夏。”《岁时广记》卷八引《论衡》:立春为土像人“男女各二,秉来锄,或立土像牛,土牛未必耕也,顺气应时,示率下也”。可见汉代,迎春之仪,除设土牛外,还多了泥塑的耕人。土牛、耕人,象征性地向人们展示农耕的到来。可见古人重视迎春、打春、鞭春之仪。唐代“花间派”诗人温庭筠《汉皇迎春词》云:
春草芊芊晴扫烟,宫城大锦红殷鲜。海日初融照仙掌,淮王小队缨铃响。猎猎东风焰赤旗,画神金甲葱龙网。钜公步辇迎句芒,复道扫尘燕彗长。豹尾竿前赵飞燕,柳风吹尽眉间黄。碧草念情杏花喜,上林莺啭游丝起。宝马摇环万骑归,恩光暗入帘栊里。
温氏这首诗咏史题材以实写汉成帝立春日东郊迎春奢靡的盛景。诗尾写浩荡队伍郊祭归来,汉皇即入昭阳宫与飞燕、合德欢好。此诗借古暗讽中唐宫廷昏庸腐败,信奉方士之举。诗中钜公即天子;句芒,即春神。
唐代开始出现立春日鞭春之俗,即地方官员以杖打土牛,以表示迎春的意愿。宋代立春鞭春牛之俗更盛,且趋向制度化。《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开封府,在立春前一天,“进春牛入禁中鞭春。”据传宋仁宗曾颁布《土牛经》以劝农耕,文彦博有《土牛赋》:“国家以上遵古典,下示庶民,出土牛而应候,俾农事以知春。”诗人晁冲之有《立春》诗道:“巧胜金花真乐事,堆盘细菜亦宜人。自惭白发嘲吾老,不上谯门看大春。”这首诗处处洋溢着迎春的喜悦之情,充满了节日生活的趣味。明清时代传承唐宋之俗,立春之时仍举行盛大的迎春、鞭春仪式。迎春由官府主持。在东直门外设有春场,场内有春亭。明人刘侗,于弈正:《帝京景物略》云:每年立春前一日,“大京兆迎春,旗帜前导,次田家乐,次勾芒神亭,次春牛台,次正佐耄老,学师儒府,上下衙皆骑”,府县各级官吏,穿官服,礼勾芒神,用彩色鞭打春牛三次,以示劝农,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食生吃萝卜,时称“咬春”,立春后出游称“讨春”,成为一时风俗,盛行不衰。
三、咬春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
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
杜甫《立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正值立春,诗人看见面前的春盘,遥想当年长安、洛阳两京立春的隆盛与美好,兴奋不已。这里的生菜,有学者认为是韭菜,也可能是初春出的一种新鲜蔬菜。立春日食生菜之俗,至晚从东汉时已出现,崔寔在《四民月令》中有明确的记载。食生菜,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东晋的文士李鄂曾说:立春日晋人习俗食芦萉芹芽为菜盘,馈赠,江淮人多效之。据《尔雅·释草》记载:芦萉即萝卜。立春日,食萝卜之俗为后世传承,流行千余年,唐代《四时宝镜》也载:“立春日食芦萉、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盘以生菜、果品、糖、饼置于盘中为食。在唐代,立春的前一天,皇帝以春盘、春酒赏赐近臣。民间的老百姓则互赠春盘,以贺新春。这时还要贴春贴子。宋时,则由翰林院事先写好春词,于立春日贴于皇宫门帐,文字工丽隽秀,内容多以粉饰太平,歌颂皇恩之词。
宋代才女朱淑真有《立春古律》诗云: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诗中描述了汴京城里春潮涌动,饮春酒、挑生菜、吃春饼、剪春幡、戴春胜、迎春神的热闹场面。
食春饼、生吃萝卜之俗沿袭到清代。清人孙国敉《燕都游览志》载:北京人立春互相请客宴会,宫廷“立春日,于午门赐百官春饼。”市场上也有出售春饼者。
值得关注的是,从明代起北京人习惯把南北朝以来立春生吃萝卜或春饼称“咬春”。柴桑《燕京杂记》曰:立春日都人多买萝蔔(即萝卜)生食之,谓之“咬春”。
清代人张焘《津门杂记上·岁时风俗》说:“立春日,食紫萝蔔(萝卜)、啖饼,谓之咬春。”
显然,立春时,古人生吃萝卜,食春饼,都是“咬春”。吃萝卜是立春最受欢迎的节日应时食品。萝卜含淀粉酶,能消食化积,民谚:“萝卜生克熟补,是土人参。”吃萝卜有理气助消化的功能。李时珍对萝卜更是赞誉有加,认为它“根叶皆可生,可熟,可酱,可豉,可醋,可糖,可腊,可饭,乃蔬中之最有利益者”。萝卜还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北方吃萝卜,南方吃生菜与吃萝卜有同样的意义。同时,在立春时,还有春宴用的春盘。春盘有专用萝卜做的,也有用五种辛辣蔬菜做的五辛盘。五辛的一种解释是葱、蒜、椒、姜、芥。实际上,食五辛不仅可以驱寒,还可以杀菌,也是古人节日的养生健身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