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2版
本期发布:
农村小学语文学业障碍成因及应对
  朱一明
  在汉典中,“学业”一词的含义是学习的课业,“障碍”的含义是阻碍某个行为顺利完成。据此,笔者将“学业障碍”定义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所要学习课业的表现。
  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柯克就提出过“学习困难”的概念,即智力发育正常但是学业长期滞后。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则提出过“学业不良”的概念,某些学生比其他学生花费更多的精力才能勉强达到与其他学生一样的学习效果。我国教育界部分学者则认为,“学习困难”或者“学习不良”指的是学生学习效果与其智力赋予的潜力差距较大。以上是国内外与“学业障碍”方面相关的研究或者理论,这些研究、理论的描述对象是所有学生,并从学生的学业整体出发,覆盖范围大,而对于个别学科、特定学段的学业障碍则鲜少具体论述。下面,笔者将聚焦在语文学科上,论述农村小学语文学科的学业障碍成因,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语文学业障碍的表征及原因探究
  1.低学段的识字写字未达标
  学生学习语文学科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识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作为语文课程教学的纲领性规定、检查教学质量的直接尺度,明确要求低学段(1~2年级)的学生应当认识一千六百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其中会写八百个左右。笔者到多所农村小学调研时发现,农村小学大部分低学段的学生,在识字与写字方面远未达到课标的要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内外因素可能是教师在识字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地处农村,用于辅助识字教学的“软件”建设不到位,缺乏多样化的、用于或者辅助学生识字的课程资源。
  2.中学段的阅读水平未达标
  阅读是学生感知客观世界、发展感性思维、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和取得审美体验的主要方式之一。语文学科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阅读教学。依据课标的要求,中学段(3~4年级)的学生应该要做到:能够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能把握课文的核心内容;能转述作品大意等。然而,大多农村小学中学段的孩子并不能正确地使用普通话朗读课文,更谈不上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究其原因,还是农村小学用于阅读教学的课外资源不足,比如课外读物;且与教师的指导较少有关。阅读本身既是积累的过程,也是积累的结果,在缺少相应资源与指导的情况下,学生难免在阅读这一块产生学业障碍。
  3.高学段的写作水平未达标
  写作水平未达标表现在学生写作时的表达困难或单调乏味,即学生有想法,也有表达的欲望,但是缺少表达所需要的材料储备与表达技巧。高学段(5~6年级)之所以会出现写作方面的学业障碍,其实与在中低学段时的学业障碍有一定关系,识字率低意味着学生的词汇积累少,导致缺乏材料储备,阅读水平较低则预示着学生可能缺乏写作的技巧。除了上述原因,也与家庭、学校给予的观察、写作指导跟不上,以及农村小学的学生缺少表达机会有较大关系,一是不能及时填补学生写作方面的缺漏;二是学生缺少表达的机会,表达能力很难进一步提高,相应的写作水平就会有所不足。
  二、应对策略
  1.为低学段学生开展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活动
  多样化的识字教学活动将原本呆板枯燥的识字课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活动。例如:编撰生动的识字故事或鼓励学生讲述识字故事;编写谜语,透过猜谜识字;进行词语接龙游戏等,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提高识字率。
  2.为中学段学生建立阅读室
  学校建立阅读室,给学生提供课外读物,教师在学生阅读时提供一定的指导。例如:学校采购课外读物,在指定时间借给学生阅读,老师则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全程陪同,当发现学生对读物的内容有疑惑时给予点拨;同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当众朗读的时间与机会,以达到有效锻炼学生的目的。
  3.为高学段学生创造更多表达的机会
  笔者认为,凡是能让学生当众表达想法的机会,都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建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达机会。例如与兄弟学校或某些单位联合举办活动,诸如诗朗诵、演讲、联谊活动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设置课前讲话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前几分钟上台讲话,讲话的内容可定制,也可让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学生开口表达,就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作者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