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数学课堂要追求“简约”之风
  马书明
  “简约而不简单”,这是一句大家都很熟悉的广告词,我们的数学课堂也应该追求简约。那么,该如何构建简约的数学课堂呢?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至简”是精要和超越,是一种气度、
  一种智慧。
  简约教学理念的本质内涵
  简约教学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上的高度概括性,这种概括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的外在形式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为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方法与思维上的丰富与深刻;简约不是简单地压缩和简化,相反,它是一种经过提炼形成的“精要”和“简省”,是一种更深广的“丰盈”和“厚实”,寓丰富于简单之中。
  简约教学理念的价值辨析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来看,是数学学科本身的需要。数学学科本身就蕴涵着简约之美,这种简约是指数学的知识、规律都必须按照最简单的原则进行,如公式及定理的简明、解题思路的简洁、符号书写的简单、语言叙述的简练、计算方法的简便、数学思想方法的精妙,等等,都需要老师深入研讨,更需要通过与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相匹配的简约教学思想来关照、统领、组织实施。同时,还要以最简洁、最优美、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数学课堂既简约又充满张力,让数学课上出真正的“数学味”,体现出数学学科的本质。从课程改革的进程分析,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简约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新课程改革的本质要求,才被广泛推崇。同时,儿童的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对前人数学经验和成果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整合了一般教学原理和学生学习心理规律的高度浓缩的过程,这个过程惟有简约、高效、本色,才能真正达到实效。因此,追求“清简、灵动、精致、厚实”的教学境界,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呼唤,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思考,是构建充满张力课堂的需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数学教学从传统的认识论束缚中走出来,转向数学本真的意义世界之中,使教与学的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增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更新教与学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出更多有意义的活动,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留下更多有思考价值的“空白”和意犹未尽的“缺口”。而这些正是构建充满思维的张力、情感的张力、想象的张力、智慧的张力乃至文化的张力的数学课堂的需求。
  “简约”既表达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教师在掌握了数学自身发展规律和儿童数学学习规律后的自觉追求。由此可见,回归简约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返璞归真”的热切期盼,守望简约就是通向数学课堂教学“原生态”的最佳途径。
  简约数学课堂的建构策略
  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是指从目标到环节、从方法到语言都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教学过程有条理,返璞归真。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精简目标、简化流程、简洁语言、简单方法、简练习题,从而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教学目标——围绕文本,聚焦重点。简明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尽快地进入学习角色。因此,教师首先要深刻研读数学文本,深入分析教材前后的联系,明确教材的重难点,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分解转化为每一节课的目标,确定简洁、明了、具体的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贴近生活,简便有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小学数学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但是当情境的创设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本质,而刻意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那么创设的情境就会“喧宾夺主”,达不到情境教学的实效性。因而有必要也必须要给这样的情境“减肥”,减去那些不必要的、多余的“赘肉”,还教学情境应有的简洁与实效。简洁并不是简单,而是要有内涵、有深度,也就是一针见血地击中要害,生成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方法——简单灵活,方便使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儿童的世界是天真的,他们所喜欢和乐意接受的是简便的方法和简明的教学思路。
  流程设计——简化自然。问题设计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效手段。简化环节,让预设绽放光彩。简约教学倡导“非线性”的“板块预设”,教师应根据自己预先对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了解,拟定一个简约的课堂流程。
  练习设计——简练适度,启迪智慧。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应总是满足于教材提供的练习题,而应该多思考设计的习题能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设计时,要善于用具有丰富内涵的习题,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思维能力得到增强。
  教学语言——简洁深刻,活泼有趣。“话不在多,到位就行”。数学老师的教学语言应该简练深刻:问题要导向明确、过渡要自然流畅、评价要简明扼要……字字句句都要给学生以明亮清澈的感觉。课堂上教师引导、过渡、讲解、评价的准确性、条理性、启发性、艺术性,能逐步展开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认识,爆发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