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宝
“盲盒”是最近网上比较火的一个词——消费者购买的时候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只能付钱之后拆开才能知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因此一时间“盲盒”成了让人上瘾的存在。看着备受未成年人推崇的“盲盒”,我不禁想到了教育——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够像“盲盒”一样,让学生着迷,我想教育就是成功的,因为这样的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育的“盲盒”该如何装,装什么?我想,这是我们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被动,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填鸭”,学生很容易就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有整齐划一的“合格品”,也容易出现“残次品”——学困生的出现就成了稀松平常的事。在我看来,教育的平等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差别对待,只有这样才能把学困生出现的几率降低。商家之所以能够让“盲盒”如此热销,说明他们抓住了未成年人的心理,而我们教师都是学过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专业人士,在课堂教学中却将抓住学生心理这一关键要素束之高阁,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
也许有同行会说:在教师评价还不十分科学的当下,唯有狠抓学生考试成绩,才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对此,我想说,应试教育没有给我们固定一个整齐划一的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自由空间里(哪怕这个空间非常狭小),我们不妨践行一下“盲盒”原理,课堂是火花碰撞、智慧生成的园地,“填鸭式”的教学谈不上生成——如果非要说生成,那就是分数的生成、学困生的生成乃至厌学的生成!
“盲盒”能拆出惊喜、拆出刺激,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能够让学生拆出这些,我想,学习会变成一件高兴的事,教学将会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