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当前版:01版
本期发布:
教育学生还是留点距离为好
  李鹏
  我前不久观摩一个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作课的是一位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很有亲和力的中年女教师,授课对象是一群初中学生。
  评课时,一位年轻女教师说:“在刚才的课堂上我观察到这样一个细节,老师在学生独立阅读的时候多次俯下身子非常近距离地拍学生的肩膀以示亲切关注,还有好几次学生回答完问题,老师为了表示鼓励和认可,甚至从侧面半抱了一下孩子的肩膀。可能你们作为老教师觉得这没有什么,但是作为一名90后刚入职的新教师,我觉得从社交距离的角度考虑,这样的举止是不合适的。”
  评课教师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底下开始议论纷纷。这时授课的教师有点激动,立刻站起来解释:第一,在自己的学校对自己的学生,自己一直都是如此,今天并不是为了跟学生套近乎才这么做,自己根本没有作秀的想法;第二,对今天这些陌生的学生,我的态度是真诚的,我的动机是正确的,所以我的做法也无可厚非;第三,自己今年已经四十五岁了,孩子早工作了,这些初中生在自己的眼里就是小孩子,我当他们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我班里的孩子很多都喊我妈妈,跟我很亲,我也很爱他们,我抱一下他们没有什么不合适的。
  活动结束之后,我查了一下“社交距离”,它更多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任何一个人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能够把握的自我空间,这个空间的大小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环境、行业、不同个性等而不同”,其中又分为“亲密接触”“私人接触”“礼貌距离”“一般距离”。而“亲密距离”为0~45厘米,适用于夫妻及情人之间。而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一般适用于“私人距离”,也就是45~120厘米之间。从学术角度而言,在课堂上这位教师跟学生之间的距离明显过近了,而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师生之间有肢体接触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实,从教育的角度而言,重要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关键是这位授课教师的解释背后透露出来的信息更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今天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但是从授课教师的言语来看,她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罔顾学生感受——只要我是善意的,只要我是真诚的,只要我觉得是合适的,那么一切就是正确的、理所应当的。就如同被人诟病的一档娱乐节目中某“霸道总裁”说的那句话“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一样,本质上还是为了个人,而不是真正去育人。
  其次,从公序良俗的角度来讲,虽然教师的初衷是体现自己的关爱,但客观来讲对陌生学生是一种不尊重。日常生活中,如果有陌生人超过约定俗成的礼仪有僭越言语或举止的时候,往往会遭到“我和你不熟”这样的拒绝式回应;另外,即使一个中年父亲也不会随意去抱自己十四五岁女儿的肩膀。但因为当天是一个公开课,又有学生面对教师这样一个身份局限,所以学生们似乎没有什么明显的拒绝,但这并非意味着他们很乐意、很享受教师的“拍脑袋”“拍肩膀”这样的过分亲昵之举。
  如果再要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明显也是不合法的,只不过因为以下几个原因让多数人不愿意对这个问题上纲上线。第一,授课者本身是个女性,在我们大多数人的意识中女性似乎不存在对男性的性骚扰;第二,师生彼此年龄差异比较大,尤其是学生不过十四五岁,还是个孩子;第三,这是在公开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所以自然一切举止都是合情合理且合规合法的。很明显,以上三点思考是不够严谨的。其实只要本质不变稍稍换几个条件就很清楚了:一个四五十岁的男教师在课堂上去拍女生的脑袋或肩膀表示亲切可以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为了某些利益,几乎所有人可以心照不宣地漠视法律,对规则各种变通,这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那天公开课上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个不谙世事的新入职教师提出来的话,估计会被所有人视而不见,避而不谈,好像一切都很和谐一样。殊不知,这样的“言传身教”贻害无穷,它带给学生的负面教育是深远的:为了配合他人的表演,自己的利益是不算什么的……
  教师多少次的说教,都敌不过日常的率先垂范;学生们不仅听其言,更会观其行,进而模仿。“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身体力行,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为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