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珲峰
近日,拜读朱煜老师《可贵的等待》一文,书中谈到听课时有一个小片段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师请孩子们分小组朗读课文,几分钟后,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一个小组还没有完成自学任务。老师走到这组了解情况,耐心地等这组学生读完课文后才进行后续内容。
笔者不由得想起不久前参与的一次公开课活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挤满了前来听课的教师,年轻的授课教师没有一点胆怯,反而流露出一丝兴奋之情。她对教材的把握准确而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也精彩而巧妙,语言更是优美动听,一手漂亮的粉笔字更为课堂增色不少。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她不但错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能力,而且为了将一节完整的课堂展示出来,在学生已经学得有些吃力时,并没有及时调整,仍然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急匆匆地赶着进度。
笔者当时便在想,这位老师似乎不明白或忘记了课堂从来都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规课,学生才是课堂的焦点。授课教师优秀的个人素养和完整的课堂展示固然可以锦上添花,但一节没有关注学生的课堂,无论教师素质多么优秀,课堂设计多么精彩,教学环节多么完整,都不能称之为一节成功的课堂。不幸的是这样的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却时常上演,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种种原因,经常不管不顾地按照自己的节奏“拉”着学生跑,最终留给课堂一道深深的无法愈合的伤。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在学生的心灵上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课堂上,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度。教师不关注学生,不顾及学生的感受,会给努力学习的学生传递出不受重视的信号,学生内心必然会产生失落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会严重降低。教师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教学进度也将不能与学生的学习进度保持步调一致,会导致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学生要么“不会吃”,要么“吃不饱”,更多的会吃“夹生饭”,课堂教学效果必将大打折扣。长此以往,许多学生便会对学习失去兴趣,严重地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线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把关注学生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能力发展、思维发展、情感体验等。如观察学生课堂上是否全员积极参与活动,是否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发言,是否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见解,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最终通过情况反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005年春晚,“千手观音”惊艳全场。试想,邰丽华纵有天资,纵有名师杨丽萍的指导,如果没有其他演员的密切配合,哪有后来的惊艳。课堂教学也一样,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的原则,教师与其抢眼“独舞”,不如与学生“齐舞”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