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与设计如何让学生喜欢
□何 捷
字数:1854
2025-09-14
版名:知行
说到备课与设计,一线教师都认定这是每日最为常规的工作。既然常规,做起来必定得心应手。让人倍感遗憾的是,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教师备出来的课平平无奇。上课固然不是为了夺人眼球、语出惊人,但眼睁睁地看着一节课上出来,无法吸引学生,会让教师产生挫败感。与此同时,一线教师备课的成本也不低。又是找材料,又是看名师案例,还要做各种课件……即便如此,教师在执教时依然可能丢三落四,甚至还会忘词。
说到“忘词”,如今有自媒体推出“名师转接语”,大热之余也透露出教师学习时的迷茫。“名师转接语”属于名师课堂,来自当时的场景,怎么可能背诵后移植?这无异于不经过检测而直接焊接血管为病患输血,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一线教师也发现,擅长备课设计的教师能够轻轻松松备出一节课,而且能上好一节课。上课时,还能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各种随机、灵动的应对。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实际上,备课与设计是一件最为常规的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既然如此,应该有着最底层的逻辑和最本质的特色。我们提倡的极简备课与设计,就是鼓励一线教师发现这些原理,并以此为基础,灵活选择适配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备课与设计,强调目标理解先行。任何一节课的备课与执行,都应该瞄准目标,抵达目标即视为优质。同时,任何一次学习都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是抵达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任何一节课的有序进行,都需合理安排流程、布置学习环境、组织学习活动。可见,无论是备课还是设计,都有基本的结构。因此,发现这些基本的结构、流程、逻辑,让备课与设计更简约、更结构化、更清晰,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你依然对备课与设计感到为难,那么应该如何提升?怎样改变?你可以尝试主动练习。也许你会立即反驳:我每天都在备课与设计啊,依然无所适从。
这就要看“练习”是怎么做的。如果仅仅是被迫的,或是随意的,抑或根据经验重复执行的,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练习。稍微修改一下苏格拉底的话,可以得到一句话来解释这一切——“未经思考的练习不值一提”。
练习伴随着思考。教师在练习中,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如何做更好?练习就是要在陌生区域进行,瞄准“我不会的”。如果你重复自己会的,大脑没有启动任何辅助机制,最终只会陷入“身体劳累却无成长”的无效循环。练习,需要发自内心,主动坚持。练习区间长,持续性高,效果自然出现。以上三点,用在备课与设计上,坚持一个学期,你不需要回看自己起步时的状态,就能感觉犹如破土而出的竹节。再看身边无数个曾经的你,会心一笑的同时,已然成为高手。
借助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让一线教师明白上述观点。
我们的大脑需要经常提取、调用知识,这样做的本质是激活、强化神经元连接。重组知识,即重组神经元连接;知识的网络化、框架化,本质是梳理出有条理的神经元网络;对知识“炼制”的核心意义,将公共知识私有化,本质便是将承载新知识的神经元挂靠在我们已有的、比较牢固的神经元上;兴趣,本质是神经元被激活;学习时产生喜悦、充实、惊叹、好奇、疑惑等情绪,其本质是产生了兴奋性神经递质。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需要长期练习对知识、操作的组织、加工、调用、升级?要在练习时有虔诚的心,有猎奇的状态,充满儿童般纯粹的爱好、兴趣?依然是脑科学研究成果给出答案。在神经细胞膜上有一种蛋白,这种蛋白一旦发现两个神经元经常联系,便会增强两者的连接,增加突触数量或增大突触面积,这样人就更聪明、更灵动。这种蛋白不容易被激活,需要两个神经元多次联系才会被唤醒。这也就完美解释了我们为何需要经常提取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为何大脑越用越灵敏。
一句话概括,练习让你更聪明、更能胜任工作。推导可知,备课与设计需要练习。
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刚开始直播讲物理时说过: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复杂,是因为你不熟悉。其实啊,所有的知识,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不难的,再复杂的东西呢,你把它分解成每一步的话,它的基本思维过程跟你早上吃什么饭、做什么饭、怎么打车、怎么点东西,都是一样的。很多东西你理解不了不是因为你笨或者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自己认为你理解不了。
要打破这种思维的边界,要有思维的勇敢性,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所以,可以尝试主动挑战难度系数高的课文进行备课设计;可以邀约同事一起听课、评课,之后修改设计;还可以持续关注一类课型进行系统设计。不要追求移植别人的设计,不要迷恋速成,不要追求“一看就懂”的套路。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好自己的时间,让大脑变得更活跃、更积极,设计出让学生喜欢的好课。
说到“忘词”,如今有自媒体推出“名师转接语”,大热之余也透露出教师学习时的迷茫。“名师转接语”属于名师课堂,来自当时的场景,怎么可能背诵后移植?这无异于不经过检测而直接焊接血管为病患输血,会对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一线教师也发现,擅长备课设计的教师能够轻轻松松备出一节课,而且能上好一节课。上课时,还能针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各种随机、灵动的应对。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呢?
实际上,备课与设计是一件最为常规的工作,也是教师的基本功。既然如此,应该有着最底层的逻辑和最本质的特色。我们提倡的极简备课与设计,就是鼓励一线教师发现这些原理,并以此为基础,灵活选择适配的教学策略,实现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提升。
备课与设计,强调目标理解先行。任何一节课的备课与执行,都应该瞄准目标,抵达目标即视为优质。同时,任何一次学习都有一定的困难,解决这些困难是抵达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是本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任何一节课的有序进行,都需合理安排流程、布置学习环境、组织学习活动。可见,无论是备课还是设计,都有基本的结构。因此,发现这些基本的结构、流程、逻辑,让备课与设计更简约、更结构化、更清晰,是完全可以达到的。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你依然对备课与设计感到为难,那么应该如何提升?怎样改变?你可以尝试主动练习。也许你会立即反驳:我每天都在备课与设计啊,依然无所适从。
这就要看“练习”是怎么做的。如果仅仅是被迫的,或是随意的,抑或根据经验重复执行的,那么就不是真正的练习。稍微修改一下苏格拉底的话,可以得到一句话来解释这一切——“未经思考的练习不值一提”。
练习伴随着思考。教师在练习中,要思考:为什么这么做?还可以怎么做?如何做更好?练习就是要在陌生区域进行,瞄准“我不会的”。如果你重复自己会的,大脑没有启动任何辅助机制,最终只会陷入“身体劳累却无成长”的无效循环。练习,需要发自内心,主动坚持。练习区间长,持续性高,效果自然出现。以上三点,用在备课与设计上,坚持一个学期,你不需要回看自己起步时的状态,就能感觉犹如破土而出的竹节。再看身边无数个曾经的你,会心一笑的同时,已然成为高手。
借助脑科学研究的成果让一线教师明白上述观点。
我们的大脑需要经常提取、调用知识,这样做的本质是激活、强化神经元连接。重组知识,即重组神经元连接;知识的网络化、框架化,本质是梳理出有条理的神经元网络;对知识“炼制”的核心意义,将公共知识私有化,本质便是将承载新知识的神经元挂靠在我们已有的、比较牢固的神经元上;兴趣,本质是神经元被激活;学习时产生喜悦、充实、惊叹、好奇、疑惑等情绪,其本质是产生了兴奋性神经递质。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需要长期练习对知识、操作的组织、加工、调用、升级?要在练习时有虔诚的心,有猎奇的状态,充满儿童般纯粹的爱好、兴趣?依然是脑科学研究成果给出答案。在神经细胞膜上有一种蛋白,这种蛋白一旦发现两个神经元经常联系,便会增强两者的连接,增加突触数量或增大突触面积,这样人就更聪明、更灵动。这种蛋白不容易被激活,需要两个神经元多次联系才会被唤醒。这也就完美解释了我们为何需要经常提取知识才能掌握得牢固,为何大脑越用越灵敏。
一句话概括,练习让你更聪明、更能胜任工作。推导可知,备课与设计需要练习。
搜狐创始人、物理学博士张朝阳刚开始直播讲物理时说过:很多东西看起来很复杂,是因为你不熟悉。其实啊,所有的知识,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是不难的,再复杂的东西呢,你把它分解成每一步的话,它的基本思维过程跟你早上吃什么饭、做什么饭、怎么打车、怎么点东西,都是一样的。很多东西你理解不了不是因为你笨或者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自己认为你理解不了。
要打破这种思维的边界,要有思维的勇敢性,要持续不断地练习。
所以,可以尝试主动挑战难度系数高的课文进行备课设计;可以邀约同事一起听课、评课,之后修改设计;还可以持续关注一类课型进行系统设计。不要追求移植别人的设计,不要迷恋速成,不要追求“一看就懂”的套路。教师应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用好自己的时间,让大脑变得更活跃、更积极,设计出让学生喜欢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