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水滴探人生
—— 寻求《一滴水经过丽江》的深层教学密码
字数:1413
2025-09-14
版名:知行
□陈立坤
每次执教《一滴水经过丽江》,除了引导学生感受风景之美和人情之美外,我总会忍不住反复品读,深入挖掘这浅显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内涵。
金家旺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上的《经过丽江的方式比丽江的风景更重要》一文,引发了我强烈的思想共鸣。基于对金老师观点的理解以及教材中阅读提示的指导,我进行了以下教学重构。
知文本内容:
寻章摘句溯发展
根据阅读提示的引导,我带领学生品读原文,完成以下三方面内容的学习:
1.看小城历史沿革。
2.看小城自然之美。
3.看小城人文景观的特点。
教学时,我将文中的重要语段转换形式,换文为诗,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相融的自然之趣。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观和谐相融的小城。
析文章手法:
对比更换析视角
为什么会以一滴水的视角完成这次旅行?能否换成一朵云、一棵树、一座山?
明确:具有地方特色,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激趣,方便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探文体争议:
追根究源探文体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从游记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你认为这是一篇规范的游记吗?
分析:个别之处的所见和所感有所区分,部分地方的所至和所见混为一体,没有独立的所见之景,缺少了游记的主体;没有太多主观情感的表达,缺少了游记的灵魂。三者缺二,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记。
有人说这篇文章似乎有童话的味道,请结合童话的定义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 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然而文章中除了拟人修辞、想象幻想的手法,没有夸张,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对丽江景物的客观呈现,大量景物简单地描述,不加修饰,不加渲染,就在这不慌不忙中,将小城的美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篇套着童话外衣,打着游记幌子创造出来的纪录片。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不用大肆渲染,小城的美依旧能这样自然地流进读者心中。
部分地方为何要将所见和所至混为一体呢?
明确:正如金老师所说,这和水本身的流动性有很大关系。在由高到低的流淌过程中,流动性不允许水做太久停留,自然也就无法细致入微地去感悟景物的特点。
解主旨深意:
深思细读悟人生
结合原文分析,这是怎样的一滴水?
明确:有执着追求,坚定理想,善于感悟发现,热爱生活,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它对梦想一直都是坚持的态度吗?它有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初心,产生过违背自身规律和特质的想法?
明确:它想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让来自全世界的人看见自己。在这里,作者让它产生了短暂的名利之心,但违背自身规律和特质的想法稍纵即逝。
文章仅仅是在写一滴水的一生吗?哪些地方引发了你对人生追梦之旅的思考?
明确:金老师将这滴水的一生和人生追逐理想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关联。
作为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落下化成冰,沉睡。——如同人生积蓄能量的阶段
融化后从山上流下来,产生了去往四方街的想法。——树立梦想阶段
不小心流进落水洞后,沉睡几百年。——梦想受阻阶段
醒来后从黑龙潭流出,流过四方街。——理想实现阶段
最后汇入金沙江,流进大海。——走向生命的归途
整个教学环节,从文本内容的分析学习,到文本写法的探读,再到主旨的深入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能力,用批判思维审视问题的能力,还训练了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当然,最后一个环节关联了人生追梦之旅,有一定的拔高,对学情势必有一定的挑战,但仍然可以在尝试中进行突破,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
每次执教《一滴水经过丽江》,除了引导学生感受风景之美和人情之美外,我总会忍不住反复品读,深入挖掘这浅显的文字背后隐藏着的深层内涵。
金家旺老师发表在《语文教学研究》上的《经过丽江的方式比丽江的风景更重要》一文,引发了我强烈的思想共鸣。基于对金老师观点的理解以及教材中阅读提示的指导,我进行了以下教学重构。
知文本内容:
寻章摘句溯发展
根据阅读提示的引导,我带领学生品读原文,完成以下三方面内容的学习:
1.看小城历史沿革。
2.看小城自然之美。
3.看小城人文景观的特点。
教学时,我将文中的重要语段转换形式,换文为诗,让学生体会文章语言的诗意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相融的自然之趣。
小结:通过以上学习可以看出,这是一座历史悠久、自然之美和人文景观和谐相融的小城。
析文章手法:
对比更换析视角
为什么会以一滴水的视角完成这次旅行?能否换成一朵云、一棵树、一座山?
明确:具有地方特色,能够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激趣,方便全方位多角度描写。
探文体争议:
追根究源探文体
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从游记三要素的角度来分析,你认为这是一篇规范的游记吗?
分析:个别之处的所见和所感有所区分,部分地方的所至和所见混为一体,没有独立的所见之景,缺少了游记的主体;没有太多主观情感的表达,缺少了游记的灵魂。三者缺二,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游记。
有人说这篇文章似乎有童话的味道,请结合童话的定义说说你的理解。
分析:“童话”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体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编写 适合于儿童欣赏的故事”。然而文章中除了拟人修辞、想象幻想的手法,没有夸张,也没有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更多的是对丽江景物的客观呈现,大量景物简单地描述,不加修饰,不加渲染,就在这不慌不忙中,将小城的美客观呈现在读者眼前,像是一篇套着童话外衣,打着游记幌子创造出来的纪录片。作者似乎在告诉我们,不用大肆渲染,小城的美依旧能这样自然地流进读者心中。
部分地方为何要将所见和所至混为一体呢?
明确:正如金老师所说,这和水本身的流动性有很大关系。在由高到低的流淌过程中,流动性不允许水做太久停留,自然也就无法细致入微地去感悟景物的特点。
解主旨深意:
深思细读悟人生
结合原文分析,这是怎样的一滴水?
明确:有执着追求,坚定理想,善于感悟发现,热爱生活,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它对梦想一直都是坚持的态度吗?它有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初心,产生过违背自身规律和特质的想法?
明确:它想被写成东巴象形文的“水”,挂在店中,让来自全世界的人看见自己。在这里,作者让它产生了短暂的名利之心,但违背自身规律和特质的想法稍纵即逝。
文章仅仅是在写一滴水的一生吗?哪些地方引发了你对人生追梦之旅的思考?
明确:金老师将这滴水的一生和人生追逐理想的几个阶段进行了关联。
作为玉龙雪山上的一片雪落下化成冰,沉睡。——如同人生积蓄能量的阶段
融化后从山上流下来,产生了去往四方街的想法。——树立梦想阶段
不小心流进落水洞后,沉睡几百年。——梦想受阻阶段
醒来后从黑龙潭流出,流过四方街。——理想实现阶段
最后汇入金沙江,流进大海。——走向生命的归途
整个教学环节,从文本内容的分析学习,到文本写法的探读,再到主旨的深入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品读语言文字的能力,用批判思维审视问题的能力,还训练了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当然,最后一个环节关联了人生追梦之旅,有一定的拔高,对学情势必有一定的挑战,但仍然可以在尝试中进行突破,让课堂教学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