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词析境感受家国情怀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字数:1780 2025-09-14 版名:教育理论
  □杨香妮
  【教材解析】

  《清平乐·村居》是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乡村生活”,共编排了四篇课文,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趣与美。本篇是第一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前两首都是七言绝句,而本首是词,这是统编教材首次将词作为讲读课文。整首词通过描写乡村清新秀丽的环境,翁媪和三个儿子的形态,表达了作者对幸福和谐、安居乐业的乡村生活的欣赏和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有能力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虽然对词接触不多,但可以迁移运用理解古诗的办法理解词意。由于对词人生平经历了解有限,所以他们难以体会诗词背后蕴含的深层情感。
  【设计理念】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文本入手,把握诗词韵味,体会诗词美感,领会作者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得情、得境。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感知宋词
  带领学生课前背诗,热场。
  1.齐诵古诗《村居》,引出本节课对词《清平乐·村居》的学习。
  2.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思考:词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3.看题目,猜内容。猜猜看:这首词会写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学生发现词与诗的不同,在自主交流中了解词体裁的基本特点。
  二 、初读课文,感受词韵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反馈交流,认读生词。
  3.读出节奏,品味韵律。
  4.教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认读,能联系旧知、借助注释等知字音、明字义,并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节奏美、韵律美。
   三、自主探究,想象词境
  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同学们已经知道,辛弃疾一生创作了600多首诗词,被称为“词中之龙”,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这首词却被誉为辛弃疾最温情的一首,为什么呢?因为词中有独特的风景,有美丽的画卷。一般人读词,只能读懂文字。不一般的人读词能读出画面,我相信咱们班的孩子都是不一般的孩子。你能读出画面吗?
  1.自主读词。
  师:反复读,闭上眼睛想一想,有没有一些画面浮现在眼前。
  2.全班分享交流。
  师:比比看,谁是用放大镜看画面,谁是用显微镜看画面,谁不仅能看到词中的画,还能看到词外的画。
  3.学生互动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师:同学们看到的都是非常美好的画面。所以说,辛弃疾这首词是最温情的,词中有独特的风景,有美丽的画卷。(板书:景美)我们要善于看到词外的画,要善于用放大镜、显微镜去发现文章之美。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调动感官,发现诗词内外的美好画面,想象词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紧扣“喜”字,品悟词情
  1.文中的哪个字概括了词人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
  师:孩子们,这个单元的篇章页提示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如果从词中找一个最能表达词人情感的字,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呢?
  2.讨论:词人因何而喜?
  3.再想:小儿还有可能会快乐地做些什么?(练习填词,6个字)
  4.古诗当中藏着快乐童年。请进行古诗创编。
  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
  5.通过想象,品析“五喜”。(随机交流)
  ①你从“最喜小儿亡赖”这句中的“最喜”,能推断出什么信息?
  词人除了喜欢淘气的小儿,还有可能会喜欢其他的事物,同意吗?
  ②打开学习单,一边读词、一边思考。同桌二人合作完成,看看谁读词的本领最高。
  ③反馈交流。
  师:我们一起连起来读读看,这是我们共同琢磨出来的,读起来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真是一幅恬淡祥和、和美惬意的乡村图画!(板书:家和)
  6.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词。
  7.发散交流。
  师:今天学习了《清平乐·村居》,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设计意图】紧扣“喜”字,引导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活动中体悟诗情,为下一个环节感受词人“喜中有忧,喜中有悲”的感情作铺垫。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拓展辛弃疾生平资料。
  2.自主交流。
  师:看完这段资料,你想说什么?能感受到诗人“喜中有忧,喜中有悲”的感情吗?
  3.教师诵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怀。
  4.交流感受。
  师:听完这首词,你能感受到什么?
  结束语:孩子们,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安方可家和(板书:国安)课下,你们可以多去读读辛弃疾其他的词作,去感受这位南宋词人的浓浓爱国情和拳拳报国志。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资料,将词人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两首词放在一起读,引导学生发掘两首词异曲同工的情感特点,升华主题,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带着思考走出课堂,将家国情怀根植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