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解码草原之美

— 《敕勒歌》教学设计

字数:2236 2025-09-14 版名:教育理论
  □江义林
  《敕勒歌》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8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为北朝民歌,描绘了阴山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展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对生活、家乡的热爱。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探秘草原之歌1.动画引趣,穿越千年草原
  播放一段充满民族风情的动画短片:蔚蓝的天空下,洁白的羊群像云朵般散落在碧绿的草原上,身着特色服饰的牧民骑马驰骋,欢快的音乐中传来阵阵悠扬的歌声。
  师:同学们,猜一猜刚刚看到的是哪里?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2.故事串联,解锁诗歌由来在学生分享后,教师讲述。
  师: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勇敢热情的民族——敕勒族,就生活在这片美丽的草原上。他们能歌善舞,喜欢把生活中的快乐、对家乡的热爱都编成歌曲传唱。有一首特别好听的歌,让听过的人都忍不住赞叹,还流传了一千多年,它就是《敕勒歌》!
  板书课题,学生齐声朗读。
  二、结合注释,初步朗读诗歌1.配乐范读,激发学习期待
  配乐范读诗歌,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描绘的事物。对朗读进行评价,着重指导“野”字在诗歌中的读音。
  2.结合注释,练读诗歌
  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圈出生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利用AI生成的分组游戏,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练读,并让学生在大屏幕上指词语朗读,达到正音正字的目的。
  引导学生关注“见”字的注释,培养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歌的习惯。
   三、品读诗歌,体会草原美景
  1.了解敕勒川草原的位置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出敕勒川草原的位置,介绍草原北面的阴山。通过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敕勒川,阴山下”的地理方位。
  2.体会“天似穹庐”的新奇
  鼓励学生分享对“穹庐”的理解,利用“豆包”生成图片,让学生体验猜测成功的喜悦,讲解“似”的含义。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天似__________”进行句式拓展。
  指名学生朗读相关诗句,感受天如蒙古包般笼罩草原的意境。
  3.体会“天地苍茫”的壮观
  与学生探讨诗歌中天空的颜色,结合字典释义,分析“苍苍”在文中的含义,并对比“白发苍苍”“松柏苍苍”中“苍”的不同意思。
  播放微课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草原景象,理解“茫茫”的含义。
  讲解朗读时拖长音的原因,指导学生读出“天地苍茫”的气势。
  4.体会绿草肥沃牛羊壮
  提问:从诗歌中你还看到了哪些景象?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用“风吹草低见牛羊”而不用“风吹草低牛羊见”,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鼓励学生带着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朗读诗句,并想象在草原上的生活。
  四、多种方法结合,体会情感
  1.教师吟诵,情感渗透
  诗歌吟诵,向学生传递诗歌中的情感。
  2.引入故事,体会情感
  利用AI生成《敕勒歌》历史故事视频。传说,北齐兵败后,皇帝让将士唱此歌重振军心。引导学生思考军心大振的原因,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并组织学生齐读诗歌。
  3.歌曲相伴,体会魅力
  播放《敕勒歌》歌曲版,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对诗歌的演绎,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
  五、创设情境,背诵表达
  1.搭建支架,部分背诵
  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可以通过朗读、吟诵、歌唱、背诵等多种方式学习,并用大屏幕展示诗歌内容,鼓励学生尝试背诵。
  2.循序渐进,全诗背诵
  逐步增加背诵难度,依次呈现带有部分字词提示、仅有标题提示的诗歌,引导学生完成全诗背诵。
  3.角色扮演,创新表达
  利用“豆包”创设旅游情境:“假设你暑假去敕勒川游玩,回家后爸爸询问相关情况,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敕勒川。”引导学生将诗歌学习与实际表达相结合。
   六、一手好字,诗画入心
  1.出示师生书画作品,唤起书写期待
  展示师生创作的与《敕勒歌》相关的书画作品,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与热情。
  2.指导书写“苍”“茫”两个“草字头”的字
  引导学生观察“草字头”字的结构与关键笔画。示范书写,学生跟随描红、书写。
  3.点评书写情况
  展示学生书写作品,进行针对性点评,以评促优、以评促改。

  点评
  江老师执教的《敕勒歌》一课,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紧扣低年级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中既充满学习兴趣,又掌握学
  习方法,具有以下亮点:
   创新词语学习形式,激发学习兴趣。改变传统单调的词语学习模式,利用AI分组游戏活动,创设词语抢答互动环节。学生在指读词语的过程中,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参与度大幅提升。这种方式不仅巩固了词语学习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借助动画微课,提升汉字学习效果。在“茫”字的学习中,摒弃
  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运用万彩动画大师制作动画。学生在微课引导下,经历从猜测字形到领悟字义的主动学习过程,有效提升识字兴趣与学习效果,真正实现主动学习。
  创设灵动情境,促进知识活学活用。在诗歌背诵环节,采用进阶式设计,从部分词语提示背诵到仅以课题提示背诵,符合学生学习规律。最后创设向爸爸介绍敕勒川的生活情境,将诗歌学习与实际表达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灵活运用,切实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也存在一些可改进之处:
   深化信息技术融合,丰富学习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仍有拓展空间,可进一步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敕勒川草原的风貌,丰富学习体验。
  加强合作探究,培养思维能力。课堂活动多以教师引导、学生个体参与为主,可适当增加小组合作探究环节。例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描绘的草原生活场景,或合作创作与《敕勒歌》相关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文化拓展延伸,增强文化底蕴。除了介绍诗歌背景故事外,可进一步拓展与北朝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展示北朝时期的服饰、建筑等文化元素,引导学生对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理解能力。
   (点评教师: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 郭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