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

——以“娃娃家”游戏为例

字数:1358 2025-09-14 版名:教育理论
  □艾甜甜   
  游戏的本质是一种体验,然而当前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忽略了体验,对“角色”内涵挖掘较少。学前教育应倡导儿童融入“真”游戏。本文基于我园大班开展“娃娃家”区域游戏活动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出游戏开展有效策略,为更多同行开展大班区域游戏活动提供借鉴。
  一、“娃娃家”游戏开展存在的问题
  1.功利性强让游戏的教育意义弱化
  “娃娃家”游戏是角色体验游戏,能唤醒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然而,事实上由于老师外力的干涉导致幼儿对“娃娃家”游戏的兴趣并不浓,甚至成为负担。比如,母亲节期间,为了让大班幼儿体验母亲的辛苦,老师让每位幼儿充当“娃娃家”的妈妈,轮流照顾宝宝。起初,幼儿都很感兴趣,也会按照老师的要求,用母亲的语气与宝宝说话。但是,一段时间后,排在后面的幼儿就不耐烦了,随便模仿几句,就解脱一般去玩其他项目了。这就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的教育意义大打折扣。
  2.材料缺失让幼儿无法认真参与
  自由扮演“娃娃家”的角色,可以帮助幼儿构建自我概念与角色意识,清楚地定义自己的身份。但是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时,材料投放的种类很少,活动空间规划不合理,导致幼儿缺乏游戏意识与角色认知。比如,在扮演父亲角色时,由于找不到奶瓶,幼儿就对哭泣的宝宝置之不理,无法深入开展游戏活动。
  3.体验性弱让幼儿交往能力无法提升
  “娃娃家”游戏最核心的教育意义就是让幼儿能真实、全面地体验不同角色的价值与特征,通过建构自我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认识社会现实与自我需求之间的关系。然而在“娃娃家”游戏中,幼儿并没有自由体验多种角色的机会,而是在老师导演下,进行指定角色扮演。比如,有些老师喜欢听话的幼儿,会让这些幼儿扮演家长,其他不太听话的幼儿扮演其他非主要角色。在整个游戏中,幼儿没有太多的交流,不利于交流能力的提升。
  二、大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建议
  1.进一步明确幼儿“游戏人”的角色定位
  以“娃娃家”游戏为例,老师要改变功利性、目的性强的儿童游戏观,还原游戏设计初衷,让幼儿成为真正的“游戏人”。老师应该关注游戏中,角色扮演对幼儿能力的培养作用,在充分尊重与理解幼儿想法的基础上,给予幼儿自主表达的机会。比如,在体验家长辛苦时,幼儿可以自主选择当父亲还是母亲,甚至可以用玩具材料扮孕妇,体验一日生活,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母亲的辛苦。如果出现多个幼儿想要扮演同一个家长的情况,可以通过竞选形式,让幼儿阐述当家长的理由,避免同伴之间的冲突。
  2.创建显性和隐性的游戏活动情境
  “娃娃家”游戏活动情境创设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其中显性游戏活动情境就是幼儿看得见的情境,如邀请幼儿参与投放材料,小到一张床、一个娃娃,大到家具、沙发等;而隐性游戏活动情境就是有助于幼儿综合能力提升的情境,如分享宝宝哭闹的原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验分享自己爸爸妈妈在家里是怎样照顾自己的等。
  3.科学引导幼儿参与游戏
  幼儿参与“娃娃家”游戏本质是内在经验习得的过程,老师要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形式,科学引导幼儿参与游戏。比如,老师发现幼儿游离于“娃娃家”游戏情境之外,可以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了解彼此的需求;还可以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自由设计“娃娃家”游戏情节。
  本文以大班“娃娃家”区域游戏活动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探讨推动大班区域类游戏与学前教育携手并进的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高新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