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锻造“心有大我”强师队伍

□雷楠

字数:1704 2025-09-14 版名:理论
  教育是县域发展的“根”与“魂”,教师则是点燃教育火种的“引路人”。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锚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1357”教育发展思路,围绕“心有大我”教师队伍建设核心,破解“师资结构性短缺、城乡配置不均、名师引领不足”难题,为“学在古徵、一路生花”教育品牌筑牢根基,走出了具有澄城特色的教师队伍建设之路。
   锚定“心有大我”,绘就师资蓝图
  我们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强县关键,坚持“强师为先、尚德习能、统筹城乡、注重实效”原则,把“心有大我”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明确“四大方向”:以师德建设守底线,以全员培训夯能力,以骨干培养建团队,以管理改革激活力。针对县域教育痛点,精准施策。面对“城乡失衡”,建立“城乡支教交流+县管校聘”机制,推动优质师资流动;针对“梯队断层”,打造“新秀培养+名师引领”体系,为教师搭建成长期;针对“辐射不足”,构建“域外帮扶+本土联动”模式,打破资源壁垒。如今,“潜心育人、担当有为”成为澄城教师共识,为全县教育优质均衡注入动力。
   筑牢师德防线,树立教育新风
  以师德师风为“第一标准”,持续开展“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五大行动活动,构建“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全链条体系,让“心有大我”底色更鲜明。学习关于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将师德要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作为资格认定、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定《澄城县教师师德违纪行为通报曝光制度》,通过明察暗访、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实现对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县委、县政府连续5年教师节“重奖优教”,依托“中国大唐·优教兴澄计划”发放奖金超600万元,表彰先进300余人次。开展“教育家精神大家谈”“我的育人故事”等主题活动,“当名师、做良师”蔚然成风,涌现出省师德标兵徐云周,市师德标兵秦海军、庞小平、郑龙军、王智红等榜样。
  创新“外引内培”,激发成长活力
  面对优质资源匮乏,我们以“借外力补短板、强内力促提升”为思路,构建“五级培训+五大帮扶”体系,让教师“走出去学、请进来教、沉下来练”。实施“校园长管理能力与课堂领导力双提升计划”,通过县域交流、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方式,提升校园长治校育人能力;开展“教师教育教学与个人学习能力双提升工程”,通过外聘专家引领、本土专家带动、学段梯队交流等途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实施“班主任综合素质与人格魅力双提升项目”,通过集中培训、基本功大赛、优秀管理经验交流等形式,提高班主任育人水平。积极拓展域外优质资源,借助“苏陕协作”、教育部县中托管帮扶、省级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等机制,与14所县域外名校建立深度合作。通过互派挂职、云端教研、“云课堂”共享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有效融通。近年来,分批次选派各级各类校园长、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赴北京、南京、苏州、西安多地名校,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借鉴先进经验。
  深化改革创新,释放队伍动能
  以改革打破校际壁垒,让教师队伍“动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大力实施“强师兴教”行动,优先引进公费师范生和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同时,通过事业单位招教、特岗教师招录、县域外选调、城乡支教交流工作,建立长效补充机制。推进“县管校聘”“设岗聘任”人事改革,理顺教师资源配置机制,真正将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依托陕西省“城乡教师学习共同体——名师引领行动”澄城县项目、县域学科研修、“教育专家团”教育服务、“三名+”建设,弥补学科短板,均衡教师配备。持续完善“赛—培—研”一体化骨干培养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读—研—行”一体化教研体系,经过反复锤炼,全县涌现出省市级教学名师7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9人,省级教学能手51人、市级教学能手263人,县级教学能手850人,县级教学新秀84人。
  如今,在澄城的课堂上,“心有大我”的教师处处可见;在“双减”落地、“优质均衡”推进中,强师兴教的育人力量持续彰显。未来,澄城将继续弘扬教育家精神,紧扣“1357”思路,以更高标准建强教师队伍,缩小城乡、校际差异,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优质教育,为陕西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澄城力量”!
  (作者系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教育体育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