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的写真集

——读刘诚龙散文集《我自乡野来》

字数:1296 2025-05-07 版名:悦读

  □李云娥
  我与刘诚龙老师有过一面之缘。那是在一个炎热的夏日,我们一行人走在他家乡的时荣桥上,耳边是潺潺的流水声和鸭子欢快的叫声,我斜靠在栏杆上,看着遍布苔痕的青石板桥面,心想:这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因此,我也找到了刘老师能写出如此绝妙的散文的原因。
  《我自乡野来》最明显的特点就是“真”。文章以父母为圆心,以铁炉冲村为半径,辐射了村庄周围的人、事、景。其中的故事原汁原味,不加一点“佐料”,真实、感人、有趣,带着时代的痕迹,让人读得笑中带泪。文章中的情感是真实的。对父母的思念是真实的;对家乡的发展变化感到高兴是真实的;对家乡的田地荒芜感到担忧也是真实的。文章中的景物和人物是真实的。铁炉冲、田家坳、恩高冲、时荣桥……“红薯猪崽”弟弟、“凉鞋套丝袜”的才叔、爱斗牛的文亚砣……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庄子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情发于中,言无所择”,只有真实的感受,才灼灼动人。
  《霜华是一味》里写道:“我姐曾害过我一回,她怂恿我去拿红薯来烤,待我跳下去,她不伸手拉我了,还把木板盖上了。‘把红领巾给我,我就拉你上来。’读了好几年书,我没戴过红领巾,欠死了。便偷了姐的,学校里、家里、村子里,是不敢戴的,去山上放牛,才戴着向山麻雀们显摆。我姐早知我干的牯子事,她骂我我也不给,她哭我也不给,她便想出这个绝招,我招了。”“偷红领巾”事件是儿童心理的真实写照。孩子的心灵纯洁无瑕,自尊又脆弱,好胜又敏感,常会发生许多大人无法想象的故事。我同事的孙子因为在幼儿园没得到老师的“苹果”,回家后哭得惨兮兮的。原来幼儿园放学时,老师会在每个表现好的孩子额头上贴一张小小的苹果贴纸作为嘉奖。同事的小孙子觉得自己上课答对了一个问题,表现不错,却没有得到“苹果”,委屈得大哭。第二天,得知原因的老师,奖励他一个甜甜的大红苹果,他不要,只想站在讲台上,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在他额头上贴一个“苹果”。这就是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思维是那么纯真无邪、单纯美好,像阳光下灿烂盛开的鲜花。
  刘诚龙老师的文章语言风格独特,似乎自成一体,我称其为“诚龙体”。熟悉他文章的人,只看语言文字,不用看作者就知道是他写的。他的语言灵活多样,其中对方言的灵活运用令我着迷,例如,“哦,起,哗。一声‘哦’,老牛自奋蹄;一声‘起’,老牛慢动作;一声‘哗’,老牛便安歇。”对古诗词的灵活化用更是有趣,例如,“茅檐低小,地上青青草,我娘在剁猪草”,不读点古诗词,都不知道句子的出处。古诗词被他一化用,平添了几分诙谐气息,也调节了文章的节奏,读来使人忍俊不禁。文章里画龙点睛的哲思总结也随处可见,例如,“这疤痕是什么呢?这疤痕是童年的徽章。”适度的插科打诨,再来点冷幽默和贫嘴,描述时精准生动的用词,都让文章中的场景仿佛重现在眼前,例如,“几个‘小把戏’加快了脚步,书包打在屁股上,一掀一掀的。”这正是我童年背着书包上学时的真实写照。几项特点的结合,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诚龙体”,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写散文的人多,写得好的却少,写得出彩的更是少之又少。我喜欢《我自乡野来》,正是因为它质朴纯洁、天真自然,堪称一部乡村生活的写真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