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不该只在“赋能”中徘徊
□刘 超
字数:1301
2025-04-30
版名:声音
近日,河南省教育厅发布《“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年)》(以下简称《计划》),提出面向全学段开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推动人工智能理念、知识、方法和技术融入教育全过程。在强化“人工智能+教学”基础上,河南省还将打造多样化应用场景、构建人才培养平台,通过评价体系重塑等手段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这一系列部署,标志着人工智能不再只是教育系统的“新工具”,而正在成为塑造未来教育的一种底层逻辑。
以“通识教育”为切口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观的一种突破。在过往语境中,人工智能多被视作教学辅助工具,比如,智能批改、课后服务、精准推送等,虽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未真正介入育人逻辑。而当人工智能被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其角色便从“外部辅助”转向“基础素养”,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理解、协作乃至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教育”,更是价值层面的“再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并未将人工智能教育限定在高校或专业领域,而是强调“全学段”普及,并与终身学习相融合。这种安排并非拔高,而是出于现实判断。在一个智能化社会中,学生从小到大都应逐步接触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和社会意义。否则,将形成“技术应用与公共理解”的落差,部分群体只能成为使用者,而无法成为主动的创造者。正因此,《计划》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更进一步的是,河南此次行动在内容、评价、平台等方面展现出系统性思路。如AI情景式教学、基于大数据的素质评价、智能导师支持下的成长记录等,都指向一个核心理念:技术不是“提高效率”,而是“重构育人方式”。如果说传统教育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智能教育则尝试以“数据+学生”为核心,让学习更自主、精准、适应性强。
但通识教育的普及不等于课程的“拉平”。不同年龄段的目标与认知差异较大,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因段施策。比如:小学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伦理引导;中学阶段可引入编程逻辑与数据思维,培养实践能力;高校阶段则适合开展系统化课程,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河南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不仅指A I工程师,也包括具备技术理解力的综合型人才。只有广覆盖、分层次,AI教育才能真正落地,而非流于愿景。
在通识之外,河南还计划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场景化平台、培育本土算法人才。这体现了教育与产业互动的前瞻意识——不仅要培养“懂AI”的学生,也要孕育“能做AI”的技术力量。然而现实中,乡村与基层教育仍面临设备薄弱、师资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科学稳妥”必须成为政策推进的关键底线,在创新之外兼顾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红利。
人工智能不该只在“赋能”二字中徘徊,它更应成为新时代教育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真正的深度融合,既需要系统设计,也要贴近学生实际。《计划》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呈现出由点及面的推进思路,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通识教育只是起点,能否引发教师角色重构、教学范式转变,才是衡量“人工智能+教育”是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未来教育不是人与技术的竞赛,而是通过理解技术,更好地定义自我。在这一意义上,通识教育不仅是教学模块,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哲学。
以“通识教育”为切口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观的一种突破。在过往语境中,人工智能多被视作教学辅助工具,比如,智能批改、课后服务、精准推送等,虽提升了教学效率,却未真正介入育人逻辑。而当人工智能被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其角色便从“外部辅助”转向“基础素养”,意味着所有学生都应具备理解、协作乃至驾驭人工智能的能力。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教育”,更是价值层面的“再教育”。
值得关注的是,河南并未将人工智能教育限定在高校或专业领域,而是强调“全学段”普及,并与终身学习相融合。这种安排并非拔高,而是出于现实判断。在一个智能化社会中,学生从小到大都应逐步接触人工智能的基本逻辑和社会意义。否则,将形成“技术应用与公共理解”的落差,部分群体只能成为使用者,而无法成为主动的创造者。正因此,《计划》特别提出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视野和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更进一步的是,河南此次行动在内容、评价、平台等方面展现出系统性思路。如AI情景式教学、基于大数据的素质评价、智能导师支持下的成长记录等,都指向一个核心理念:技术不是“提高效率”,而是“重构育人方式”。如果说传统教育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智能教育则尝试以“数据+学生”为核心,让学习更自主、精准、适应性强。
但通识教育的普及不等于课程的“拉平”。不同年龄段的目标与认知差异较大,人工智能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因段施策。比如:小学阶段重在激发学生兴趣,进行伦理引导;中学阶段可引入编程逻辑与数据思维,培养实践能力;高校阶段则适合开展系统化课程,深入钻研专业知识。河南提出到2027年基本建成高质量人才培训体系,不仅指A I工程师,也包括具备技术理解力的综合型人才。只有广覆盖、分层次,AI教育才能真正落地,而非流于愿景。
在通识之外,河南还计划建设人才实训基地、打造场景化平台、培育本土算法人才。这体现了教育与产业互动的前瞻意识——不仅要培养“懂AI”的学生,也要孕育“能做AI”的技术力量。然而现实中,乡村与基层教育仍面临设备薄弱、师资不足、资源有限等问题。“科学稳妥”必须成为政策推进的关键底线,在创新之外兼顾公平,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人工智能教育的红利。
人工智能不该只在“赋能”二字中徘徊,它更应成为新时代教育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而真正的深度融合,既需要系统设计,也要贴近学生实际。《计划》在宏观与微观之间呈现出由点及面的推进思路,值得肯定。但也要看到,通识教育只是起点,能否引发教师角色重构、教学范式转变,才是衡量“人工智能+教育”是否真正落地的关键。
未来教育不是人与技术的竞赛,而是通过理解技术,更好地定义自我。在这一意义上,通识教育不仅是教学模块,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