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课文, 在多元表达中创造育人价值
□ 许朝军
字数:1014
2025-04-30
版名:声音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B站UP主“来看苏吧”用5个月时间将中学语文课本的部分课文改编为19部短剧,以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了课本里的“意难平”,收获了近3000万的播放量。(4月16日《北京青年报》)
基于现代视角的改编思路,翻拍课文的团队主创李媛和舒佳慧每一次改编,呈现的都是一个既贴合原文内核又完全崭新的故事。有人看过后写下这样的评论:“步入社会多年之后,蓦然回首,才发现当初的语文课并没有随着考试结束而消散,而是以另一种方式,融入了我们人生的某个瞬间。”
翻拍课文的价值,在于挖掘出“意难平”的情绪共鸣,以及引发记忆与现实的碰撞。丰富的情绪表达背后,是对课文的多维度解读,是结合现实经历的“二次阅读”。观众在观看翻拍视频时,收获的不仅是深沉的情感触动,更是对文化的全新感悟。课文是文化载体,更是育人载体。而这样的课文翻拍,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思想的碰撞与交融中,让课文的表达更加丰盈,更加多元,更加触抚观者内心和情感,直击观者内心,引发情感共鸣,这对于提升和完善课文育人价值,是更多元化的育人表达与影响。
事实上,翻拍课文“来看苏吧”不是第一人,在网络平台搜索,各类翻拍作品层出不穷,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有利用光影手段对课文进行解读的,有采取内容表演化诠释打造课本剧的,有不同对象采取朗诵讲述来升华课文底蕴和内涵的,有用现代视角进行解读刻画呈现的,甚至还有利用AI技术进行创意改编的……这些作品虽形式各异,却都饱含着创作者们对课文的热爱。创作者们希望通过多元手段,让课文更贴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助力经典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加持下,这些承载着中华文脉的课文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面貌,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在获取会心一笑之余,在体验多元观看欣赏感触、收获不同反差转折之后,课文的文化光芒和精神影响力,再次发挥着对人们的文化熏陶和影响。这对于现代化语境下的教育而言,意义深远,为新时代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当然,在翻拍课文中,有让人泪目动容的优质作品,也有部分被肆意解读和割裂重构的无厘头内容。因此,在为翻拍课本来展现多元化表达而喝彩的同时,更需秉持去伪存真的态度,规范这一创作行为。文化、教育、市场监管、新闻出版、网信部门及网络平台等要通力协作,从规范和净化课文翻拍行为角度发力,严格把关,淘汰内容劣质、过度解读、荒诞创作的翻拍作品,让翻拍既多样化表达,又不偏离育人底蕴和课文育人功能,让多元表达更加科学丰富且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