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永远不倒的树
□贺源
字数:1645
2025-04-30
版名:文苑
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记忆中他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早晨七点钟准时夹着他的旧皮夹去学校。他的旧皮夹鼓鼓囊囊的,里面塞满了教科书、备课教案,中间还夹有报刊编辑部的来信——父亲偶尔会写稿投稿,他好像特别珍视那些用黄色信封装着的信件。我偷偷打开看过,通常是一些“再接再厉”“继续投稿”之类鼓励他的话。
小学二到四年级,我在父亲的班级里上课,可以说我最清楚他的教学风格。父亲很有耐心,是典型的慢性子的人。他很少发脾气或惩罚学生,不过他有个习惯,爱“吓唬”人。
父亲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点名或投掷粉笔,而是蹑手蹑脚走到搞小动作的学生身边,低下头凑到学生耳边,轻轻“哈”一声。当学生因被发现而懊恼时,父亲就会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摸摸他们的头了事,颇有一种“这次先饶了你,不许有下次了”的意味。一开始学生们很怕父亲,后来他们慢慢摸清了他的性格和套路,被“吓唬”的学生还哈哈大笑。父亲的教学氛围很活跃,他不是一个刻板的老师,有时学生故意“刁难”他,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让他儿子来回答吧,所有人都会看向我。
父亲问我:“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堂自然课。我想想说:“风是风吹动形成的。”好像说得没错,不过父亲脸色不大好看。最终,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耐心解释说:“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根本原因是由太阳辐射导致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由于不同纬度、地形地势、海拔等因素,各地大气受热不均。受热地区的地表空气膨胀变轻进而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入填补。上升的热空气在高处冷却后,又成为冷空气沉降至地面。随着这一冷热循环,近地表的空气产生流动,便形成了风。”父亲还教我们做了简单的实验。
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太阳辐射”,只知道风起时很凉爽,我们都爱夏天的风。我们特别爱去学校操场外的那棵大松树下乘凉,这棵树就长在靠近陡坡的操场一侧,树冠延展开来,几乎能遮住半个操场。那棵树简直是我们学校的标志。
“我们今天以那棵松树为题,写作文。”作文课上,父亲说。
“你们都说说看那棵松树有什么特点?贺方杰,你先说。”父亲总爱点我的名,那是我的曾用名。
我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树嘛——”
“怎么样?”父亲看着我。
“ 树很高大,能遮住半边天。”我边想边说。
父亲看着我,等着我下一段更准确生动的描述。
“它就像一个人。”我继续说,“它有宽广、温柔的怀抱,待人平等。它对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给我们清凉,让我们在烦躁的夏天感到很舒服,上体育课也不会被晒。冬天我们还可以捡树枝烧火。不论冬暖夏凉它都站在那儿……”
父亲打断我,说:“‘冬暖夏凉’用得不对,应该是‘严寒酷暑’。”
“那就‘严寒酷暑’。”我接着说,“它难道不像一个人吗?不像早晨送你们上学,晚上给你们辅导作业的那个人吗?不像你们的爸爸吗?”我环视着同学们。这回我没等他们发笑又给了一个补充性结论:“树就像我们的爸爸,‘树爸爸’。”
这下他们可不乐意了,都不肯承认,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好了。”父亲出声喝止,“这样比喻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如何描绘一件物品,你们都好好想想。”
虽然我当时的想法不符合作文课的主题,但我一直觉得,父亲就像那棵树一样敬业。一年四季,他每天五点就起床,雷打不动。即使退休了,他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我想,那三尺讲台对他有着很深刻的意义。有段时间他身体不好,心脏有点问题,心律不齐。我总想起那个画面:他双手撑在讲桌的一角,努力保持声音洪亮,吐字尽量清晰,我知道他那时或许感觉到了不适。我把凳子搬上去让他坐,并塞给他一张纸条——“只有你的身体好,才能继续上课,继续照顾我们这些孩子”,他看了看我,最终还是坐了下来。我明白,讲台不仅是他的工作岗位,也是他用尊严捍卫的地方,他不允许自己倒下。后来他的身体康复了,讲课的声音更加洪亮。
父亲就像一棵栽在深山里的树,虽无人认识,却茁壮成长,汲取阳光和雨露,让树下的小花小草免受风雨侵扰。
有天父亲在课堂上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回答说:“做像树一样的人。”因为我相信,那棵树永远不会倒下。
父亲的教龄长达43年,他从19岁开始教书,并延迟两年退休。
小学二到四年级,我在父亲的班级里上课,可以说我最清楚他的教学风格。父亲很有耐心,是典型的慢性子的人。他很少发脾气或惩罚学生,不过他有个习惯,爱“吓唬”人。
父亲不会像其他老师那样点名或投掷粉笔,而是蹑手蹑脚走到搞小动作的学生身边,低下头凑到学生耳边,轻轻“哈”一声。当学生因被发现而懊恼时,父亲就会拍拍学生的肩膀或摸摸他们的头了事,颇有一种“这次先饶了你,不许有下次了”的意味。一开始学生们很怕父亲,后来他们慢慢摸清了他的性格和套路,被“吓唬”的学生还哈哈大笑。父亲的教学氛围很活跃,他不是一个刻板的老师,有时学生故意“刁难”他,说这个问题太难了,让他儿子来回答吧,所有人都会看向我。
父亲问我:“风是怎样形成的?”这是堂自然课。我想想说:“风是风吹动形成的。”好像说得没错,不过父亲脸色不大好看。最终,他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耐心解释说:“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自然现象,根本原因是由太阳辐射导致的。太阳光照射在地球表面,由于不同纬度、地形地势、海拔等因素,各地大气受热不均。受热地区的地表空气膨胀变轻进而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就会流入填补。上升的热空气在高处冷却后,又成为冷空气沉降至地面。随着这一冷热循环,近地表的空气产生流动,便形成了风。”父亲还教我们做了简单的实验。
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太阳辐射”,只知道风起时很凉爽,我们都爱夏天的风。我们特别爱去学校操场外的那棵大松树下乘凉,这棵树就长在靠近陡坡的操场一侧,树冠延展开来,几乎能遮住半个操场。那棵树简直是我们学校的标志。
“我们今天以那棵松树为题,写作文。”作文课上,父亲说。
“你们都说说看那棵松树有什么特点?贺方杰,你先说。”父亲总爱点我的名,那是我的曾用名。
我战战兢兢地站起来说:“树嘛——”
“怎么样?”父亲看着我。
“ 树很高大,能遮住半边天。”我边想边说。
父亲看着我,等着我下一段更准确生动的描述。
“它就像一个人。”我继续说,“它有宽广、温柔的怀抱,待人平等。它对我们每个人都一样,给我们清凉,让我们在烦躁的夏天感到很舒服,上体育课也不会被晒。冬天我们还可以捡树枝烧火。不论冬暖夏凉它都站在那儿……”
父亲打断我,说:“‘冬暖夏凉’用得不对,应该是‘严寒酷暑’。”
“那就‘严寒酷暑’。”我接着说,“它难道不像一个人吗?不像早晨送你们上学,晚上给你们辅导作业的那个人吗?不像你们的爸爸吗?”我环视着同学们。这回我没等他们发笑又给了一个补充性结论:“树就像我们的爸爸,‘树爸爸’。”
这下他们可不乐意了,都不肯承认,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
“好了。”父亲出声喝止,“这样比喻也是可以的,但我们这节课要学习如何描绘一件物品,你们都好好想想。”
虽然我当时的想法不符合作文课的主题,但我一直觉得,父亲就像那棵树一样敬业。一年四季,他每天五点就起床,雷打不动。即使退休了,他依然保持这样的习惯。我想,那三尺讲台对他有着很深刻的意义。有段时间他身体不好,心脏有点问题,心律不齐。我总想起那个画面:他双手撑在讲桌的一角,努力保持声音洪亮,吐字尽量清晰,我知道他那时或许感觉到了不适。我把凳子搬上去让他坐,并塞给他一张纸条——“只有你的身体好,才能继续上课,继续照顾我们这些孩子”,他看了看我,最终还是坐了下来。我明白,讲台不仅是他的工作岗位,也是他用尊严捍卫的地方,他不允许自己倒下。后来他的身体康复了,讲课的声音更加洪亮。
父亲就像一棵栽在深山里的树,虽无人认识,却茁壮成长,汲取阳光和雨露,让树下的小花小草免受风雨侵扰。
有天父亲在课堂上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回答说:“做像树一样的人。”因为我相信,那棵树永远不会倒下。
父亲的教龄长达43年,他从19岁开始教书,并延迟两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