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理念下的育人新探索
——读《民主与教育》
字数:1777
2025-04-30
版名:悦读

□朱建霞
《民主与教育》是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的经典之作,其核心观点“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与重组”,为新时代育人工作带来了重要启示。身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索出了四条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新路径。
从知识传授到公民培育:重构教育价值坐标
杜威在书中强调,“教育是社会意识共享过程中的调节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个体得以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力量,从而实现社会化”。这一论述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知识传授的局限,将教育目标转向对公民素养的全面培育。
在语文课堂上解读《游子吟》时,笔者通过“移情—共情—立情”三层递进教学法,不仅详细讲解了诗歌的韵律特点,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建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价值认同。为此,笔者设计了“三维浸润式”教学框架:首先通过“黏土塑亲情”活动,让学生用陶泥塑造“游子远行”的场景,在动手实践中直观感受“临行密密缝”蕴含的情感张力;其次开展“孝心存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每日记录感恩行为,将孝亲意识内化为日常习惯;最后结合学雷锋日或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带领学生走进养老院或独居老人家中,通过打扫卫生、表演节目等实际行动,将“报得三春晖”的诗意表达转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
从课堂中心到生活实践:构建“做中学”育人模式
杜威提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而言真实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活”这一教育主张,深刻启示我们要突破传统课堂的物理边界与思维定式。这种理念革新并非全盘否定既有课堂教学模式,而是立足教育本质进行深度溯源与创新重构。
在“做中学”的育人模式下,我们应当巧妙地将生活场景融入教学环节。以数学教学为例,可摒弃传统的单纯数字运算题目,转而设置模拟超市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顾客与收银员,在商品定价、找零计算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远比机械重复的运算练习更能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其理解。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参与剧本创作、角色表演和舞台布置。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选择合适的角色与任务,在排练过程中,通过深入理解角色并进行演绎,不仅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肢体协调能力,还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艺术修养。
从制度保障到意识启蒙:构筑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生态
“民主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这一理念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将社会主义民主理念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民主意识与政治素养。受此启发,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创新性地构建了“小公民议事厅”,通过模拟民主议事流程,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民主决策过程,从而营造出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的良性生态。
“小公民议事厅”致力于将班级事务的决策权切实交予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完整的议事流程包含提案征集、辩论协商、投票表决三个核心环节:提案征集阶段,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班级建设,主动发现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辩论协商环节,学生围绕各项提案充分发表观点,通过思维碰撞深化对问题的理解,逐步掌握理性沟通与协商的技巧;最终通过投票表决确定实施方案。这一完整流程使学生亲历民主决策全过程,切实体会到个人意见在集体决策中的价值与意义。
从统一规训到个性尊重:践行“教育即生长”理念
“教育即生长”这一主张深刻揭示:教育的本质绝非机械的知识灌输,亦非对学生施以千篇一律的规训,而是要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助力其按照自身特有的节奏与方式自然成长。在特殊教育领域,这一理念的价值与意义尤为凸显。
在面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时,常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奏效。为此,我们创新性地构建了“兴趣桥梁教学法”。该方法的核心理念在于精准识别学生的独特兴趣点,并以此为切入点,搭建起连接特殊需求与知识技能学习的有效通道。
绘画常成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表达自我的重要媒介。基于这一特点,我们可通过绘画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运用色彩与线条展现内心世界,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作品内容——从最初零散的只言片语,到逐步能够完整叙述画面情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在潜移默化中稳步提升。
《民主与教育》深刻启示我们:真正的教育革命始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当课堂从单向灌输的“我说你听”模式转变为多元思维碰撞的公共空间,当评价标准从分数本位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才能真正成为孕育民主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