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向教育” 为AI时代教师成长续航
□陈常禄
字数:1467
2025-04-30
版名:悦读

当前,人工智能(AI)凭借强大的算法,正在重塑传统教育模式的边界,实现对教育领域的全方位渗透。在这一变革浪潮中,李政涛先生的著作《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以其深邃的学术洞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思考与实践指南。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提出了以教师自我完善为核心的“我向教育”理念。这一创新理论贯穿全书六辑40余篇文章,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其中,这样几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我向教育’,其实就是自我教育。”“在‘好为人师’之外,还需要‘好为己师’。”“改变‘他人现实’的人,首先需要改变‘自我的现实’。”这些话也在无形中轻轻点亮了我内心深处那些被隐匿在角落的精神微光。
在这个AI加速发展的时代,“我向教育”对教师自我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本质的坚守至关重要。AI纵然能提供丰富资源与高效服务,但其冰冷的算法终究难以触及教育的“人性温度”。教育本质上是“心”与“心”的交融过程——为师者唯有始终从“心”出发,方能不被冰冷的技巧迷失方向。在现实中,AI或许能生成精准的解决方案,但这种机械回应远不及教师的教育温情。唯有师生间建立起情感磁场,“真正的教育”才会发生,才能直抵学生心灵,实现有效成长。
激发教育创新的活力。AI时代,教育需求日趋多元,个性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教师的“创新力”无疑是破题关键,而“我向教育”则能为教育创新注入强劲动力。教师可充分挖掘自身知识储备、实践经验与学习感悟,将其与数字智能技术有机融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小学儿童诗教学为例,教师应深入挖掘童诗内涵,巧妙运用AR、VR等技术的生动呈现方式,通过动态童诗AI场景展示,让课堂焕发蓬勃生机。
适配现代教育需求。当前,个性化教育和适性教育日益受到重视。AI虽能提供海量教育资源,但在实施精准个性化教育服务时,其标准化程序暴露出明显局限性——毕竟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师可通过日常观察和交流,全面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继而从AI资源库中精准筛选,整合学习内容与教学方法,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方案,切实满足个体成长需求。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AI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深化“我向教育”实践,实现专业发展的自我跃升?
以“教育家精神”铸牢信仰之基。身处A I“全域渗透”的教育环境中,教师更需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恪守初心使命。通过参与文化公益等多元实践,涵养精神境界,厚植教育情怀,以昂扬姿态全情投入教育事业,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专业力量。
以“深耕阅读”赋能教育创新。当前,以“AI时代的教师阅读”为主题的三秦教师阅读行动(2025)正在三秦大地有序开展,生动诠释了阅读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AI时代赋予教师新的使命,而持续阅读正是他们从容应对变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教师应当深耕教育经典与前沿文献,密切追踪学术动态,深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同时践行跨学科思维,在学科融合中培养多元视角,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机协同新生态。
以“他山之石”助力专业跃升。“内力不足,必借外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亦是如是。教师需养成实践反思的习惯,将教学中的思考感悟及时梳理记录,形成可回溯的思维轨迹。同时,加强校际、区域间的教师交流尤为重要。每位教师都有独特的教学视角与方法策略,通过互鉴,既能获得新的思路启发,又能优化教学实践,最终实现专业能力的持续提升。
未来已来。当AI深度融入教育现实,教师的“我向教育”将成为引领人类与人工智能进入“人有人智,机有机智,各展其长,智智协同”新时代的核心要素,推动教育迈向“人机共生、人机共赢”的新境界,开拓无限教育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