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制度背后的教育减负智慧
□ 王志顺
字数:1014
2025-04-16
版名:声音
“教学之外的事务性工作明显减少了,我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关注学生。”谈及近期变化,江苏省扬州市翠岗中学团委书记王妍感触颇深。与以往相比,如今,校园里的活动总量、活动时长得到严格限定。(4月5日《中国教育报》)
这一变化得益于2024年末,扬州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制定并推行的《扬州市中小学(幼儿园)“进校园”活动一致性“三评”制度》,以一场刀刃向内的改革,直击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沉疴。所谓“三评”制度,即“进前”先评鉴、“进中”再评鉴、“进后”总评鉴。自“三评”制度实施以来,全市多所学校积极响应,校园内外的“隐形负担”明显减少,教育生态持续优化。
教师减负不是新命题,扬州的实践给出了新解法。近年来,从填表迎检到各类“进校园”活动,学校被迫承载过多社会职能,教师精力被严重稀释。对此,部分地区曾尝试“一刀切”叫停,却陷入“减了负担、空了教育”的窘境。扬州“三评”制度的智慧,在于构建了全流程管理的动态平衡:事前清单审核守住校门,事中跟踪评估杜绝形式主义,事后多维评鉴形成闭环。这种既做“减法”又做“加法”的治理思维——减去冗余事务,提升教育质量——恰恰抓住了减负的本质:减负不是目的,让教育回归应有的专业性和纯粹性才是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扬州在严控社会事务的同时,创造性打开校门引入优质资源。从足球名将进校授课到博物馆资源融入课后服务,看似矛盾的“控”与“放”背后,是清晰的价值判断:与教育规律同频的活动,即便“进校园”也应得到鼓励。这种“有所拒有所纳”的取舍,既捍卫了学校的教育主权,又打破了资源壁垒,使减负成为提质增效的契机。数据显示,当地乡镇小学借此打造出特色课程,正是教育公平在微观层面的生动注脚。
任何改革都需警惕执行偏差。当“进校园”事务锐减80%后,如何科学设定审核标准、防止有益活动被误伤?城乡学校资源禀赋不同,如何避免“清单管理”加剧校际差距?这些追问提示我们:减负政策的精细化程度,决定着改革红利能否持续释放。扬州计划通过动态监测、匿名问卷收集反馈,恰是对“制度刚性”与“人性温度”的兼顾,值得肯定。
教育改革从来不是孤立的战场。扬州经验启示我们:教师减负离不开教育系统的自我革命,更离不开全社会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只有当更多地区能像扬州一样,用制度为教育划出“非请勿入”的边界,用协同机制打开资源融通的窗口,教师才能真正成为“用心灵影响心灵”的专业者,学校方能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理想国。这或许才是教育减负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