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微运动”: 我与学生共成长的15分钟

□周晓妍

字数:1137 2025-04-16 版名:成长

  从“旁观者”到“参与者”
  那是一个平凡的课间,阳光斜斜地洒在教学楼的走廊上。我像往常一样站在教室门口,等待着学生们回来上课。忽然,操场方向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几个学生正围成一个小圈,专注地玩着他们自己发明的“趣味接力赛”。游戏规则再简单不过:绕过几个随意摆放的障碍物,传递用废纸卷成的接力棒,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让我驻足的是他们眼中闪烁的那种纯粹而热烈的光芒,那光芒如此耀眼,让我不由自主地向他们走去。
  “老师,来当我们的裁判吧!”一个男孩朝我使劲挥手。我接过那支皱巴巴的“接力棒”——其实不过是一张卷起的作业纸,第一次在课间放下了“监督者”的身份。看着他们为队友卖力呐喊,为失误懊恼却又立刻重整旗鼓,我突然意识到:这短短的十五分钟里,他们不仅是在玩耍,更是在实践中学习团队协作、责任担当与永不言弃的精神。
  在游戏中读懂孩子
  后来,课间时光成了我最期待的“观察课”。孩子们用废弃的纸板制作风车,自创了“风车转转转”比赛——谁能保持风车转动最久,就能获得“科学小达人”称号。一个平时害羞的小姑娘悄悄拽了拽我的衣角:“老师,要这样轻轻吹,太用力风车会翻跟头呢!”她边说边小心翼翼地示范,眼睛里跳动着成功的光芒。我抓住机会引导道:“就像解物理题一样,找到正确的方法比蛮干更重要,是不是?”她使劲点头,周围的孩子们立刻七嘴八舌地分享起各自的小窍门。
   教育藏在课间的缝隙里
  在一次“跳房子”游戏中,我脱下高跟鞋,和孩子们一起蹦跳。起初他们还有些拘束,但很快就争先恐后地教我各种“通关秘籍”。游戏结束时,一个小女孩突然搂住我的胳膊,仰着脸说:“老师,您和我们一起玩,比上课有意思多啦!”这句天真无邪的话语让我心头一热。原来,教育不一定要板着脸孔,俯下身来,走进孩子们的世界,信任与亲近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
  15分钟的育人启示
  如今,我常常主动参与孩子们的课间活动:有时当他们的“裁判”,有时做他们的“队友”,甚至常常因为动作不够灵活而被他们“嫌弃”。但恰恰是在这些看似平常的互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有的会默默为摔倒的对手递上纸巾,有的用粉笔在地上设计出更复杂的游戏关卡,还有的孩子会凑到我耳边小声问:“老师,明天能教我们玩新游戏吗?”
  教育是什么?我曾经以为就是把知识“装满”学生的书包。但那些课间的15分钟让我明白:教育更是点燃心灵的火种,是让孩子们在奔跑中学会跌倒后重新站起,在合作中学会倾听同伴的声音,在欢笑声中建立起“我能行”的自信。
  课间依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但它早已不再是两节课之间的空白时段。在这里,我和学生们成了共同成长的伙伴。也许,教育的真谛就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里——当我们愿意放慢脚步、俯下身来,就会惊喜地发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星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