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素养作业的设计策略

——以《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例

字数:1728 2025-04-13 版名:知行
  □蒋 健 沈佳林
  作业是学业质量标准的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形式和作业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因此,作业应体现素养立意、融合学科知识、设置任务驱动,通过引导学生在作业的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生成学科核心素养。本文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为例,探究新课标要求下的素养作业设计。
   宏观把控作业维度
  协同设计“四个链接”
  链接学习内容。作业实质上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作业设计应当与教材和课程目标相符,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延续文化血脉》一课是“五位一体”建设中文化建设的开篇,在单元学习中为后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打下基础。本课以延续文化血脉为主线连接了中华文化、文化自信、文化作用、传统美德等知识,让学生通过文化认知达到文化自信最后做到文化自觉,在生活中自觉承担起延续文化血脉的使命。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运用学习内容的任务。
  链接认知特点。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产生偏差,认同感不强,容易受网络等媒介不良文化的影响。让学生通过文化认知达到文化自信最后做到文化自觉存在一定的教学难度。因此,教师设计作业时可以此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瞄准学生真实需求的作业。
  链接学习目标。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讨论、对比分析,让学生提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力,坚定文化自信,感受文化价值,体会文化力量,培育政治认同;通过感受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培育道德修养;通过化身“文物卫士”,让学生提升责任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健全人格。作业目标是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设计的素养作业要与学习目标链接。
  链接实际生活。以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为作业背景材料,引“生”入“境”,让学生化身为“文物小卫士”,为“文物回家”献计献策。学生的实际生活是素养作业设计的深厚土壤,在素养作业设计时,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可以通过作业感知生活元素、学习生活案例、运用生活经验、参与生活实践、解决生活问题,落实核心素养。
  梯度驱动作业任务
  推进思维“三进阶”
  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师可以依托多元任务驱动,实现学生思维“知识—能力—素养”的“三进阶”。任务驱动下的素养作业设计应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与反馈,设计“精”而“细”的素养作业,推动学生思维的进阶。
  “精”即“精练”,学生通过“精练”达成“精准”学习,指向素养培育。如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可设置三个进阶型任务——“简单任务:文物小百科”、“中等任务:文物小卫士”、“复杂任务:文物小辩手”,分别指向知识思维、能力思维、素养思维。
  “细”即“细化”,素养作业设计应当面向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增强作业的趣味性;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组建合作小组,鼓励学生在合作中集思广益,在相互学习中借鉴、沟通、交流,实现能力互补、合作共赢。
   发挥作业评价功能
  始终指向“一个核心”
  在《延续文化血脉》一课中,根据作业内容和形式,可以设计如下评价内容。知识层面:A等(一般)——“不能结合所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B等(良好)——“能够联系所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基本认知”;C等(优秀)——“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能力层面:A等(一般)——只能发现一些问题,不能恰当分析;B等(良好)——能够发现问题,并能够适当分析问题;C等(优秀)——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养层面:A等(一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较少,缺乏文化自信;B等(良好)——基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意识;C等(优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在新课标背景下,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应呈现“以素养为导向、以素养为归宿”的新样态。教师在设计素养作业时,应当有宏观的把控:将学习内容、认知水平、学习目标和生活实际巧妙融入作业中;应当注重任务驱动,关注学生的思维进阶。培育核心素养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应延续到作业上,延续到真实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