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情思阅读”的立体建构与实践创新
□刘晓梅
字数:1919
2025-04-13
版名:知行
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教授曾说:“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儿童阶段是个体阅读习惯培养、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对全国6省(自治区、直辖市)83个县(市、区)3~15岁儿童阅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数字化阅读与深度学习并行的教育新生态中,小学生阅读素养发展面临认知重构的迫切需求。“情思阅读”教学主张依据新课标精神,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与认知神经科学理论,将剧场化阅读的全域参与,体悟式阅读的深度感知,融创式阅读的跨界迁移有机整合,形成“情感浸润为基、思维发展为核、素养迁移为要”的阅读教学新样态。“情思阅读”的教学实践为语文学科育人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
剧场化阅读:
全域参与的情感浸润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角色模仿、移情体验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重要方式。剧场化阅读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根基,通过情境具象化、角色代入化的创新实践,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可演、可感、可思”的剧场空间,让低年级学生在“做中学”中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跃迁。
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坐井观天》这篇经典课文,通过描写井底之蛙与井沿小鸟关于“天之大”的对话,生动阐释了认知局限性的深刻主题。二年级学生看待事物往往会停留在表面。面对两种观念,学生更多地会借助自己原本的生活经验,简单地判断小鸟对、青蛙错。同一片天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截然不同?教师以“小小评论员”的情境引入,把三次分角色朗读作为思维辩论的重点。在“评什么?怎么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化身为“青蛙”和“小鸟”。在揣摩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为何它们的说法不一致,避免简单地判断对错,培养积极思考探究的意识。
体悟式阅读:
问题链牵引的思维进阶
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思辨等方式与文本对话,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初读感知文字温度,把握文字韵律。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教学中,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从而实现“以读促悟”“以悟生情”“以情促思”。
品读解码文本密码,梳理文本结构。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探究欲望强,教师可以通过聚焦文段和自我感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赏读创生个性理解,实现认知迭代。如执教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读正确、读熟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就会读出很多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李白吗?请用‘李白呀李白, ?’的句式去问。”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充分激活了。学生化身为小李白,小组研讨,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结合个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领悟作品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沉浸式互读,文字被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学生很快发现李白的诗有一股仙气,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谪仙人”。
融创式阅读:
学科融合的素养迁移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语文教学不能只以课本为本,应当适时增加课外阅读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扎实训练,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任务群课程。
时空融合——连接古今文化场域。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铁杵成针》时,“情思阅读”教学主张串起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积累方法,读懂文义;精读,把握内容,讲好故事;品读,感悟品质,体会成长。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也是积累内化和迁移的过程。
媒介融合——整合纸质与数字资源。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感悟其精神境界,教师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书籍,形成争相阅读的场面。课前教师推送影视片段《觉醒年代》,学生自主观看影片,了解时代背景;课堂定格画面,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资料,进行仿写,体会人物深层情感。
学科融合——构建跨学科任务群。2025年2月,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为此,教师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如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为核心驱动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寻根传统文化,做自信中国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还有效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秉承“情思阅读”的教学主张,笔者的团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相信:只要让学生始于“悦读”、行于“阅读”、成就于“越读”,就能带领学生共建更具魅力的智慧阅读生态。
剧场化阅读:
全域参与的情感浸润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角色模仿、移情体验是学生认识世界、感受语言、获得语感的重要方式。剧场化阅读以具身认知理论为根基,通过情境具象化、角色代入化的创新实践,将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的“可演、可感、可思”的剧场空间,让低年级学生在“做中学”中完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认知跃迁。
如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坐井观天》这篇经典课文,通过描写井底之蛙与井沿小鸟关于“天之大”的对话,生动阐释了认知局限性的深刻主题。二年级学生看待事物往往会停留在表面。面对两种观念,学生更多地会借助自己原本的生活经验,简单地判断小鸟对、青蛙错。同一片天空,为什么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截然不同?教师以“小小评论员”的情境引入,把三次分角色朗读作为思维辩论的重点。在“评什么?怎么评?”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化身为“青蛙”和“小鸟”。在揣摩青蛙和小鸟对话时不同的心理活动中,学生换位思考,从不同的角色体验为何它们的说法不一致,避免简单地判断对错,培养积极思考探究的意识。
体悟式阅读:
问题链牵引的思维进阶
一篇优秀的文章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通过朗读、思辨等方式与文本对话,可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初读感知文字温度,把握文字韵律。特级教师余映潮曾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不是美的语文课。语文课,老师必须与学生一起美美地听,美美地读”。教学中,对于情趣盎然的文章,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从而实现“以读促悟”“以悟生情”“以情促思”。
品读解码文本密码,梳理文本结构。三年级学生正处于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探究欲望强,教师可以通过聚焦文段和自我感悟,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赏读创生个性理解,实现认知迭代。如执教二年级上册《夜宿山寺》时,在学生读正确、读熟练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着读着,你就会读出很多问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李白吗?请用‘李白呀李白, ?’的句式去问。”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被充分激活了。学生化身为小李白,小组研讨,尝试解决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围绕核心问题,结合个人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领悟作品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通过你一言我一语的沉浸式互读,文字被转化为可感知的审美体验。学生很快发现李白的诗有一股仙气,所以后人称他为“诗仙”“谪仙人”。
融创式阅读:
学科融合的素养迁移
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语文教学不能只以课本为本,应当适时增加课外阅读内容,带领学生进行语言和思维的扎实训练,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任务群课程。
时空融合——连接古今文化场域。如在执教四年级下册《文言文二则》中的《铁杵成针》时,“情思阅读”教学主张串起整节课的学习活动。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再读,积累方法,读懂文义;精读,把握内容,讲好故事;品读,感悟品质,体会成长。阅读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也是积累内化和迁移的过程。
媒介融合——整合纸质与数字资源。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时,为了帮助学生了解鲁迅及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感悟其精神境界,教师鼓励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其他经典书籍,形成争相阅读的场面。课前教师推送影视片段《觉醒年代》,学生自主观看影片,了解时代背景;课堂定格画面,学生通过阅读对比资料,进行仿写,体会人物深层情感。
学科融合——构建跨学科任务群。2025年2月,第9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在哈尔滨举行。为此,教师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和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以“如何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为核心驱动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寻根传统文化,做自信中国人”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不仅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还有效提高了收集、处理信息和语言表达能力。
秉承“情思阅读”的教学主张,笔者的团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教无止境,研无止境。我们相信:只要让学生始于“悦读”、行于“阅读”、成就于“越读”,就能带领学生共建更具魅力的智慧阅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