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不同学段教师的合作与发展

——以议题式教研为例

字数:1424 2025-04-13 版名:教育理论
  □谢 婷
  议题式教研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研究方式,通过围绕特定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旨在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提升其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为进一步推动议题式教研在实践中的应用,笔者依托自己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议题式教研的实践研究》,充分调动课题组和工作坊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依据不同学段教学实践的特点,让他们围绕主议题跨学段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实践应用,取得良好成效。
  案例一:教研主议题“依法治国”
  来自西安市莲湖区沣惠路小学的杜鹃老师、西安市第十中学的刘婷老师分别选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与七年级下册“生活需要法律”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参与教学研讨;来自西安高级中学的鲍倩老师选取高一思政课主题“法治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进行教学实践;来自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王海丽老师选取“中高职法治教育思维培养与教学实践”和“社会主义法治思维在中高职教育中的融合探讨”的内容参与大教研活动。各学段教师代表共同打磨,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主题活动都能围绕“依法治国”这个主议题展开。在大教研活动中,教师们各抒己见,逻辑思路清晰、重难点把握准确,明确不同学段相同主题教材内容的侧重点和衔接点,实现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助于提升其专业水平,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工作。
   案例二:教研主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围绕主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据思政课一体化的议题进阶线和任务进阶线,确定各学段的核心议题:小学阶段为“启蒙意义的初识之议”(咸阳市三原县独李中学沙龙喜老师),初中阶段是“成长意义的基本常识之议”(西安市第二十三中学胡向莹老师),高中阶段为“认同意义的常识之议”(西安市第十中学谢婷和刘先赛老师),大学阶段则是“担当意义的理论之议”(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孙畅老师)。不同学段的教师通过“议题式教研,共同打磨,同专题异构”的方式展开研讨活动。先是集中研讨确立议题,然后分学段进行教学设计,最后合议,协调优化。通过研磨打破了学段间的壁垒,实现了有效“破冰”。通过跨学段研读课标、跨学段审视教材,教师们提升了理论水平,拓宽了教学视野和格局,强化了对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课程的认识。
  案例三:教研主议题“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次议题聚焦“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覆盖大学、高中、初中、小学四个学段。小学阶段,杜鹃、沙龙喜老师通过讲主题故事、剪纸手工活动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阶段,胡向莹、刘婷老师结合初中阶段所学的历史事件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高中阶段,谢婷、白焕艳老师引导高中学生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现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大学阶段,王海丽、孙畅老师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学段教师共同研讨教学目标与内容衔接,相互借鉴,不断优化各自课程内容,以期达到更好的实践效果。通过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共同的参与体验,进一步提升了不同学段间教师的合作交流,促进了教师的成长进步。
  跨学段议题式教研通过“议题聚焦—协作设计—资源共享”的闭环,既能促进教师从单一学段思维向系统思维转变,又能实现思政教育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连贯培养的同时,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推动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步伐。
  议题式教研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研究模式,对于推动不同学段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