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多维”体育课程构建学生成长新样态
□王静
字数:1629
2025-04-13
版名:教育理论
随着“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要求的明确,梦桃学校南校区以“健康第一、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立足“一主多维”体育课程体系,构建了以“2小时运动圈”为核心的体育课程模型。
一、“一主多维”体育课程体系的架构
学校积极推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一主多维”的体育课程体系。“一主”即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干,构建“基础技能+专项特长+健康素养”目标体系;“多维”即阳光大课间、15分钟长课间、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体育赛事、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时空重构、主体协同、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多元化平台。突破40分钟课堂局限,将体育元素渗透到校园全时空,并逐步向家庭、社会延伸,实现“显性课程结构化,隐性课程系统化”。
二、“一主多维”体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1.体育课堂创新改革
丰富体能训练方式。体能训练操、借助一条跑道练习体能、小游戏体能训练、小器械辅助体能训练等形式,既满足了不同强度的体能训练要求,又丰富了体能训练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
保障全面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兼顾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感等;多样化组合,控制时间,从少量多次开始,逐步增加;以评价促训练效果提升,以伙伴合作促运动氛围形成。同时,配合睡眠保障、作业量控制、饮食营养均衡等,为体能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同专业方向的体育教师同为一个班级授课。一周五节体育课,由两到三位教师进行授课,满足学生对体能、体育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的需求。
2.多元融合“阳光动感大课间”
采用“15+X”分层设计:15分钟基础模块(集体操+特色项目)+15分钟自选模块(传统游戏+新兴运动)。将自编操、中华武术、跳绳作为15分钟基础运动,将跳跳圈、呼啦圈、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等游戏项目作为班级自选活动,一班一品一特色,定期进行更换。同时,开发“非遗运动链”,将空竹、蹴鞠等非遗项目编入大课间循环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体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在大课间音乐选曲方面,我们构建了以传统文化元素音乐为根基、红色主题歌曲为主体的特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的深度融合。在音乐编排上特别注重节奏的适配性,构建起张弛有度的音乐空间。
3.伙伴合作式15分钟长课间
通过结构化15分钟长课间,学校设计构建了“伙伴共生”成长模式,系统开发了“三维联动”课间育人体系。
师生共育的结构性设计:教师以“首席游戏官”身份深度参与,在完成自身每日基础运动量的同时,进行示范引领,构建师生运动共同体。
异质性团队建设机制:采用动态分组策略,依据游戏复杂度设置3~6人异质化小组(男女混合、能力互补),实施模块化训练,每个模块包含规则认知、协作实践、反思优化三阶段,通过小组交流互动,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轮动课程体系:建立包含4大类32个项目的游戏资源库,涵盖传统竞技(跳大绳)、益智策略(团队密码)、体能挑战(穿越封锁线)等维度。实行周期制轮换,团队之间定期交换游戏项目,有效解决了单项运动锻炼不全面、兴趣难保持以及因技能缺失导致的运动排斥问题。
4.可持续发展体育社团
学校创新构建“分层进阶式”体育社团体系,通过三级培养梯度与项目布局,系统推进学生体育素养发展阶梯化培养体系建设。基础普及层:全员必修中华武术、花样跳绳等传统项目,夯实运动基础。兴趣发展层:开设足球、啦啦操等跨班选修课,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提升层:组建田径、武术、足球等校级代表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基础+选择+特长”的成长路径。此外,通过每年体育节、校际联赛等展示平台,促进普通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特长生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既保障全体学生的体质提升,又为体育苗子搭建专业发展通道,实现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统一。
“一主多维”体系本质上是教育时空观的重构——将2小时体育活动转化为生命成长的浸润过程,使运动场域成为社交能力培养、意志品质锤炼、文化认同形成的综合育人空间。一年多的综合体育活动实践,使学校积淀了高质量发展的必备主体要素。
一、“一主多维”体育课程体系的架构
学校积极推动“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融合发展,全面构建“一主多维”的体育课程体系。“一主”即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主干,构建“基础技能+专项特长+健康素养”目标体系;“多维”即阳光大课间、15分钟长课间、校本课程、社团课程、体育赛事、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时空重构、主体协同、资源整合形成育人合力,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多元化平台。突破40分钟课堂局限,将体育元素渗透到校园全时空,并逐步向家庭、社会延伸,实现“显性课程结构化,隐性课程系统化”。
二、“一主多维”体育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
1.体育课堂创新改革
丰富体能训练方式。体能训练操、借助一条跑道练习体能、小游戏体能训练、小器械辅助体能训练等形式,既满足了不同强度的体能训练要求,又丰富了体能训练的形式,增强了趣味性。
保障全面的体能训练。体能训练贯穿体育教学全过程,兼顾力量、耐力、柔韧性、协调性、平衡感等;多样化组合,控制时间,从少量多次开始,逐步增加;以评价促训练效果提升,以伙伴合作促运动氛围形成。同时,配合睡眠保障、作业量控制、饮食营养均衡等,为体能训练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同专业方向的体育教师同为一个班级授课。一周五节体育课,由两到三位教师进行授课,满足学生对体能、体育基础技能和专项技能的需求。
2.多元融合“阳光动感大课间”
采用“15+X”分层设计:15分钟基础模块(集体操+特色项目)+15分钟自选模块(传统游戏+新兴运动)。将自编操、中华武术、跳绳作为15分钟基础运动,将跳跳圈、呼啦圈、跳皮筋、踢毽子、打沙包等游戏项目作为班级自选活动,一班一品一特色,定期进行更换。同时,开发“非遗运动链”,将空竹、蹴鞠等非遗项目编入大课间循环体系,实现文化传承与体能提升的双重目标。
在大课间音乐选曲方面,我们构建了以传统文化元素音乐为根基、红色主题歌曲为主体的特色体系,实现思政教育与体育锻炼的深度融合。在音乐编排上特别注重节奏的适配性,构建起张弛有度的音乐空间。
3.伙伴合作式15分钟长课间
通过结构化15分钟长课间,学校设计构建了“伙伴共生”成长模式,系统开发了“三维联动”课间育人体系。
师生共育的结构性设计:教师以“首席游戏官”身份深度参与,在完成自身每日基础运动量的同时,进行示范引领,构建师生运动共同体。
异质性团队建设机制:采用动态分组策略,依据游戏复杂度设置3~6人异质化小组(男女混合、能力互补),实施模块化训练,每个模块包含规则认知、协作实践、反思优化三阶段,通过小组交流互动,培育团队合作精神。
项目轮动课程体系:建立包含4大类32个项目的游戏资源库,涵盖传统竞技(跳大绳)、益智策略(团队密码)、体能挑战(穿越封锁线)等维度。实行周期制轮换,团队之间定期交换游戏项目,有效解决了单项运动锻炼不全面、兴趣难保持以及因技能缺失导致的运动排斥问题。
4.可持续发展体育社团
学校创新构建“分层进阶式”体育社团体系,通过三级培养梯度与项目布局,系统推进学生体育素养发展阶梯化培养体系建设。基础普及层:全员必修中华武术、花样跳绳等传统项目,夯实运动基础。兴趣发展层:开设足球、啦啦操等跨班选修课,满足个性发展需求。专业提升层:组建田径、武术、足球等校级代表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
在实施过程中,形成了“基础+选择+特长”的成长路径。此外,通过每年体育节、校际联赛等展示平台,促进普通学生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特长生在各级赛事中崭露头角,既保障全体学生的体质提升,又为体育苗子搭建专业发展通道,实现普及与提高的有机统一。
“一主多维”体系本质上是教育时空观的重构——将2小时体育活动转化为生命成长的浸润过程,使运动场域成为社交能力培养、意志品质锤炼、文化认同形成的综合育人空间。一年多的综合体育活动实践,使学校积淀了高质量发展的必备主体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