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学校“亲子厨房”课程的实践与探索
□张争航
字数:1383
2025-04-13
版名:教育理论
陕西省西咸泾河泾华学校作为一所十二年一贯制寄宿学校,始终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于2023年推出“亲子大厨房 幸福有味道”烹饪实践课程,旨在探索一种全新的家校共育模式,为寄宿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一、“亲子厨房”课程实施背景
1.社会现状与教育需求
目前,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很普遍,隔代抚养成为常态,寄宿学校为这部分家庭提供了便利。但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寄宿学生不仅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明显不足,而且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对寄宿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2.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为此,学校开设了“亲子厨房”课程,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烹饪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二、“亲子厨房”课程实施过程
1.灵活参与机制
课程实施遵循“激励先进、关爱留守”的原则。参与活动的学生,一部分通过班级推选、教师推荐产生,作为对学生在校优秀表现的奖励;另一部分则考虑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采用家长自愿报名、学生自荐的方式产生。在生日、节日等特殊时刻,为其精心设计“亲子进餐活动”。这种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严格食品安全监督
参加活动的家庭需要提前依据孩子的需求确定菜品和食谱并报备审核。所有食材必须提供相关票据,确保来源清晰、用料安全。活动前,学校食堂师傅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安全培训,家长和孩子需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菜品上桌前,食堂师傅会进行试餐,确保烹饪安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劳动体验与情感培养
在“亲子厨房”中,学生积极参与择、洗、切、炒、煎、炖等烹饪环节,与父母共同完成美食制作。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与父母的相伴的幸福。烹饪成为亲子情感交流的纽带,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4.礼仪培养与品德教育
制作完菜肴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邀请父母先落座就餐,分发筷子、送上主食、递上纸巾,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用餐结束后,学生在父母带领下完成餐具清洗和厨余垃圾分类整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5.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
课程设置了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会根据烹饪过程、菜品色泽与口味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还会颁发“最佳厨艺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对学生劳动成果进行肯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
三、“亲子厨房”课程实施效果
1.丰富家校共育内涵
“亲子厨房”课程打破了传统家校交流模式,为亲子提供了“育心”时间和“劳育”空间。通过一起参与烹饪活动,亲子关系得到加深,家校共育的效果得以提升。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涵,为寄宿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实施后,学生不仅学会了烹饪方法,了解了饮食文化,更为关键的是用校园里的“烟火气”抚平了其与父母短暂分离的焦虑情绪。亲子陪伴的幸福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理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通过后续观察,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个性发展方面均有积极转变。
“亲子厨房”课程实践为寄宿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家校共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亲子厨房”课程为窗口,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家校共育系列课程。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校合力,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泾河泾华学校)
一、“亲子厨房”课程实施背景
1.社会现状与教育需求
目前,农村家长进城务工很普遍,隔代抚养成为常态,寄宿学校为这部分家庭提供了便利。但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寄宿学生不仅在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明显不足,而且容易产生孤独、焦虑等负面情绪。这对寄宿学校的教育提出了挑战。
2.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必须加强家校合作。为此,学校开设了“亲子厨房”课程,通过亲子共同参与烹饪活动,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二、“亲子厨房”课程实施过程
1.灵活参与机制
课程实施遵循“激励先进、关爱留守”的原则。参与活动的学生,一部分通过班级推选、教师推荐产生,作为对学生在校优秀表现的奖励;另一部分则考虑学生家庭实际情况和内心需求,采用家长自愿报名、学生自荐的方式产生。在生日、节日等特殊时刻,为其精心设计“亲子进餐活动”。这种多样化的参与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严格食品安全监督
参加活动的家庭需要提前依据孩子的需求确定菜品和食谱并报备审核。所有食材必须提供相关票据,确保来源清晰、用料安全。活动前,学校食堂师傅对家长和孩子进行安全培训,家长和孩子需按照规范进行操作。菜品上桌前,食堂师傅会进行试餐,确保烹饪安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3.劳动体验与情感培养
在“亲子厨房”中,学生积极参与择、洗、切、炒、煎、炖等烹饪环节,与父母共同完成美食制作。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快乐和与父母的相伴的幸福。烹饪成为亲子情感交流的纽带,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
4.礼仪培养与品德教育
制作完菜肴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邀请父母先落座就餐,分发筷子、送上主食、递上纸巾,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用餐结束后,学生在父母带领下完成餐具清洗和厨余垃圾分类整理,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
5.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
课程设置了科学的劳动评价体系,会根据烹饪过程、菜品色泽与口味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还会颁发“最佳厨艺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对学生劳动成果进行肯定,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活动中。
三、“亲子厨房”课程实施效果
1.丰富家校共育内涵
“亲子厨房”课程打破了传统家校交流模式,为亲子提供了“育心”时间和“劳育”空间。通过一起参与烹饪活动,亲子关系得到加深,家校共育的效果得以提升。这种创新的教育方式丰富了家校共育的形式和内涵,为寄宿学校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新思路。
2.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课程实施后,学生不仅学会了烹饪方法,了解了饮食文化,更为关键的是用校园里的“烟火气”抚平了其与父母短暂分离的焦虑情绪。亲子陪伴的幸福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理安全感和集体归属感。通过后续观察,参与活动的学生在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心理状态和个性发展方面均有积极转变。
“亲子厨房”课程实践为寄宿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家校共育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学校将继续以“亲子厨房”课程为窗口,积极构建更加完善的家校共育系列课程。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家校合力,致力于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有能力创造幸福的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咸泾河泾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