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家校共育有效策略探究

□孙彦丽

字数:2798 2025-04-13 版名:教育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其知识学习、行为习惯养成以及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在这一阶段,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应紧密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核心人物,肩负着沟通家庭与学校、协调家校教育力量的重任。因此,深入探究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意义
  首先,积极强化家校合作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家庭和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虽然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家庭给予学生情感支持,促进学生品德养成,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校则侧重于知识传授、思维能力训练以及社交技能提升等方面。通过家校共育,能够使家庭和学校实现优势互补。
  其次,强化家校共育能够增强教育效果。当家庭和学校的教育目标一致且教育方法协调时,教育效果能得到显著提升。班主任作为家校沟通的桥梁,能够及时将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等传达给家长,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学校教育提供参考。
  最后,推进家校共育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具有积极影响。
   二、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面临的问题
  在推进家校共育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沟通渠道不畅通的问题。现阶段,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主要依赖家长会、电话沟通和微信交流等方式。这些沟通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长会时间有限且班主任要同时面对全班学生家长,导致班主任难以与每位家长进行深入交流。电话沟通虽然便捷,但因通话时间较短,所以难以全面沟通学生的情况。微信交流虽然信息传递及时,但容易出现信息碎片化、回复不及时等问题。
  其次,家校共育过程中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分歧。由于教育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家长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和学校在教育理念上往往存在分歧。一些家长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品德培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发展,对学校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不够重视。而学校则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理念上的分歧导致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不理解甚至误解。
  最后,家校共育中存在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现阶段,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方面。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校之间的交流,但实际上却缺乏多样性和持续性。
   三、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有效策略
  1.搭建多样的沟通渠道
  在沟通渠道搭建中,除了传统的家长会、电话交流和微信沟通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多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沟通渠道。
  积极强化主动沟通。在家校合作中,班主任要树立主动沟通的意识,改变以往只有学生出现问题才与家长沟通的模式。定期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向家长反馈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家庭背景,所以班主任在与家长沟通时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家长的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沟通方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有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班主任可以与家长沟通如何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通过个性化沟通,提高沟通效果,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构建校家社一体化工作体系,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出了多维立体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样态。
  市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成立专家团队指导家校协作。在指导机制下,遴选具有家校育人特色的学校成立联盟,在校际层面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机制,组建学校、级部、班级三级家委会。在这样的协作机制下,家校共育中的问题能够及时通过沟通得到解决。
  2.凝聚统一教育理念
  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班主任应定期组织针对家长的教育讲座,邀请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等为家长讲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通过教育讲座让家长了解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学校的教育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班主任可以组织家长经验分享会,家长之间的经验分享往往更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家长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探讨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家长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能够让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逐渐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
  在与家长的日常沟通中,班主任还要注重向家长传递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通过分享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情况,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引导家长在家中也能够按照学校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
  例如,围绕《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班主任可以开展亲子阅读分享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朗读课文,交流阅读感受。借助活动引导家长和孩子共同探讨、深入体会父亲对自然的热爱,也让家长意识到,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培养他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敏锐感知和热爱同样重要。这样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学生价值观塑造的理念相契合。围绕本节课的主题,班主任还可以组织以“我和自然的故事”为主题的亲子实践活动,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走进自然,在自然中细致观察。活动结束后,让学生以作文或绘画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活动,家长能体会到学校教育倡导孩子亲近自然和在实践中学习的理念,从而在家校之间凝聚起统一的教育理念。家校携手,为学生营造全面发展的成长环境。
  3.创新合作形式
  首先,班主任可以组织家长志愿者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到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来。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时间安排,参与学校或班级活动。通过家长志愿者活动,不仅能够丰富学校的教育资源,还能够持续增强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了解和参与度。
  其次,班主任可以组织家长开展亲子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多样化的亲子实践活动,更好地增进亲子关系,进一步强化家校合作。
  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实现课程开发。班主任可以与家长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和经验,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
  笔者所在的学校将每周三下午设为“校(园)长接待日”,由学校安排校级领导轮流负责接待家长来访。通过接待家长来访,帮助家长解决家校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并征集家长意见,持续提升协同育人效果。
  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在强化家校共育的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实施有效的家校共育需要深入认识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且积极应对当前面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教育理念分歧、合作形式单一等问题。在家校共育实践中,通过采取搭建多样的沟通桥梁、凝聚统一的教育理念以及创新合作形式等有效策略,可显著提升家校共育的质量。这不仅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在未来,小学班主任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家校共育的方式方法,持续优化家校共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贡献更多力量。
  (作者单位: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