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王宝权 陈世通
字数:1512
2025-04-13
版名:理论

图片由AI生成
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劳动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使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还能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近年来仍有很多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生对劳动缺乏正确认识。基于此,学校要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实践途径,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
开发劳动校本课程
为给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农村中学要充分利用农村地理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创建文化内涵丰富、地方特色鲜明的劳动课程群。
我校开发了集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富有沂蒙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群,包括传统技艺创作类、田间实践类主题课程。传统技艺创作类课程有剪纸、苍山泥塑、柳编、沂蒙山酒酿制技术、传统年糕、鲁绣、郯城木旋玩具等沂蒙特色非遗课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非遗技艺。田间实践类课程有花卉移栽、蔬菜种植、果树嫁接等特色劳动课程,让学生在学习农业技术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梧桐山脚下,中草药资源丰富,至今仍有许多老人从事草药采集工作,形成了独特的药文化。针对这一资源优势,学校以“中草药”为基本元素,开发了《中草药栽培》《古法制药》等劳动校本课程,使学生不仅增长了医药知识,还厚植了乡土情怀。
开辟校内劳动实践基地
农村中学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将农业生产劳动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开辟“农耕园”劳动教育基地,打造“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四个学习主题,让学生在劳动教育活动中,感知季节的变化及节气的特点,了解节气与劳动的联系。
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种植责任田。在蔬菜区,学生化身为小菜农,松土、播种、栽秧、除草、浇水、施肥,根据季节变化种植时令瓜果蔬菜。果蔬成熟后,学校组织学生采摘瓜果蔬菜送往镇敬老院。
“农耕园”就是移动的课堂,在这里学生收获了知识,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促进了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为校园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体验。
建设校外劳动实践基地
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可以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走进宽广的大自然,从枯燥单一的知识学习走向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方式,成立了由教师、家长志愿者、外聘专家组成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依托校园周边的荒地,与村委会合作共建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到田间地头参加劳动,起垄堆土、铺设滴灌管网、浇水施肥、栽种常见农作物,帮助果农整理果园,学习修剪葡萄藤,拔除地里的杂草,掌握田间管理知识。秋收时,学校组织学生参与水稻收割,真切体验脱粒、出米过程。通过体验田间劳作,学生既学会了劳动技能,又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
家校共育推进劳动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要以家庭为依托,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教师布置洗菜、烹饪、洗碗筷、叠被子、拖地、清洗个人衣物等家庭劳动任务清单,家长将劳动素质评价表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将学生在校的劳动表现反映给家长,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紧密联系,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开展劳动技能比赛
学校定期举办劳动技能比赛,为学生提供展示劳动技能的平台。我校举办的“传承弘扬劳动美”劳动技能比赛,包括七个日常劳动技能项目,分别是“能工巧匠”“整理与收纳”“农作物种植”“清洁与卫生”“传统工艺制作”“烹饪”“志愿服务”。评委会从完成速度、完成效果等方面对参赛学生进行评分和点评。通过以赛促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提高其劳动素养。
学生在劳动中有体验,在体验中有成长,收获的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是一种品质。农村中学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丰富课程体系,拓宽育人途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教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