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时代教研体系将有哪些变革?

□罗 滨

字数:2768 2025-04-13 版名:理论
  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部署,从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是未来十年的核心任务。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感知算法、认知科学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的持续突破,拓展了人工智能应用的边界,给教育观念、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带来深刻的影响。教育强国建设目标和数字化背景耦合,使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
  为推动中国特色基础教育的质量再提高,教研系统要主动适应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回应一线学校和教师需求,通过重构教研体系、提升教研能力,以AI赋能教师教书育人,在推进课程改革、指导教学实践、促进教师发展、服务教育决策等方面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在适应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开展超前研究,有新思考新行动新作为。
  教研体系系统性变革的五个维度
  教研理念转变:从“教学研究”到“育人研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科要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导向”,教研要突破过去以教材、教法为核心的教研模式,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学习过程优化。各地可以通过制定新时代教研工作指导标准,为加强教研队伍建设提供指导,为中小学教研员实现专业发展提供方向引领。特别是要在引导、指导教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专注的程度、参与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学生学科思维的进阶提升、跨学科的整合思维、真实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对困难的持久毅力、复杂情况的研判决策能力”等方面提供支持。
  教研内容重构:从“教材教法”到“多维可选”。未来,教研要增加学科素养的深刻理解、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的持续提升、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创新等内容,构建“学科核心素养+数字能力+教育创新”三维内容体系。这需要各地从教师成长需求和教学实践需求的角度,明晰教研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顶层构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专项能力提升与项目研究相结合的教研课程体系,这是教研专业服务供给的结构性变革。
  教研范式迭代:从“经验示范”到“循证改进”。教研内容重构驱动教研范式创新。教师的职后成长以岗位成长为主,是典型的成人实践性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是有效的范式。基于证据的教学改进,可以让教研的目标更加清晰、教师教学改进的目标感更强。借助“循证改进”范式,形成“证据收集—数据分析—问题诊断—教学改进—迭代优化”闭环,可大大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地教研室可以建立区域教研数据中心,用好数据,为学校提供标准化数据分析工具与解读指南。
  教研资源丰富:从“静态素材”到“动态生成”。丰富可选择的教研资源,滋养了更多教师的成长。各地可以建设动态更新的“数字资源库”,在专门研发优质素材资源的基础上,建立教研与教学同步、教学与资源生成同步的“边研究、边实践、边产出”的优质资源生成模式。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用理念引领教研员和教师创新实践探索,用机制鼓励教研员和教师生成优秀的成果。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资源类别全面、内容丰富,是教师教学改进和专业素养提升的好伙伴,可以有效助力校本教研和区域教研开展。
  教研成果应用:从“科研文章”到“实践转化”。要强调教研成果的实践转化,让个体的优秀经验有组织地转化为群体的优秀经验。可以从区域层面建立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施“教研成果孵化计划”,在区域层面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在学校层面建立教研成果应用示范基地,将教师参与成果应用作为教学年度述职的加分项。可以建立“研究—试点—推广”机制,鼓励学校申报教研成果转化项目。
  未来教研数字化转型的四个任务
  在数字化背景下,教研转型升级是全面的、系统的,但又有阶段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前瞻思考和整体设计。
  落实区域整体的智慧教研新基建。各地要逐步建设促进协同的教研基础设施,包括教育专网、智能教研平台、虚拟教研社区、AI教研助手等。可以通过多项具体措施建强智慧教研新基建: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构建区域教研数字基座,打通教务、教研、评价系统,建立地区教师教学行为、教师发展、学业质量评价等专题数据库,整合区域教育云、学科教研工具、数据分析系统等,制定“区域智慧教研三年行动计划”,明确基础设施分级建设标准和智慧教研内容;信息中心部署边缘计算节点,实现低延迟的课堂数据采集;教研部门选择或组织开发智能教研助手,如自动生成课堂观察报告、推荐个性化研修课程,要组建由教研员、技术专家、一线教师构成的“数字教研攻坚团队”,超前思考和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明晰数字时代的教研能力新标准。在数字时代,个体的教研能力需要增加数据素养、混合研修、人机协同、在线协作指导、智能工具使用、异地多点一体化教研设计与实施等维度。教研机构的教研能力,需要增加包括建设数字化教研的物理空间、教研平台、AI教研助手、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数字资源创生等,这就要求教研机构的主要负责人要具有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辨能力、数字化转型的领导能力。
  探索集团化办学下联合教研新范式。集团化办学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的重要举措。无论是一个法人、多法人,还是学校托管和联盟式教育集团,其发展通常都离不开“五个一体化”发展战略,即学校发展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研究一体化、教师发展一体化、学生培养一体化。其中,教研一体化对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帮助。教育集团可以通过构建“1+N”线上工作坊协同教研机制,解决校区多、教师多、现场教研不方便的问题。基本模式是依托智慧教育平台,“ 1”指集团牵头校教师设计组织,“N”指成员校教师参与研讨,平台也会在应用实践过程中不断迭代优化。
  前瞻思考未来数字化教研新样态。数字化背景下的教研新样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是虚实融合的教研空间。技术支撑的沉浸式教研场景将重构教研形态,教研员可在虚拟空间中重构课堂,预判教学设计的适切性,测试不同教学策略的可能效果。二是人机协同的教研模式。AI教研助手可自动生成课堂诊断报告、学情诊断报告,并提出改进策略,教师则专注于关联多种信息,做出研判和决策。三是个性化精准教研服务。教研平台能够自主优化,通过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教研资源和案例,还可组织跨校研究小组攻关难点问题。四是个性化教研路径生成。基于教师教学画像的教研支持系统能为教师提供“一人一案”的专业发展方案,还可以探索开展教研价值的增值评估,评估教研投入对学生学业成就、教师职业幸福感、学校品牌影响力的贡献度。
  教研部门在充分发挥数字技术赋能教师成长的同时,更要引导广大教师辩证看待技术赋能与师生成长的关系。要充分发挥技术的正向作用,优化教育生态、重构教研体系。我们要在坚守教育本质中拥抱数字时代,在数据驱动中彰显人文关怀,以系统思维统筹规划教研工作,开创“平台互联、数据互通、智慧共享”的教研新格局,以试点突破带动整体变革,努力让优质教研赋能每一位教师,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据《中国基础教育》,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