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小床托起的幸福蜕变

——山东小镇从“趴睡”到“平躺睡”的乡村教育实践

字数:2613 2025-04-09 版名:视点

  □通讯员 刘 超
  在鲁南大地的一片绿意葱茏中,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联区的校园里正悄然发生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2022年以来,这片以微山湖湿地闻名的小镇,因一项名为“平躺睡”的午休工程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折叠式睡椅、双层午休床、单人小睡床……当这些原本属于城市学校的配置出现在乡村教室,当孩子们从“趴桌蜷缩”到“舒展平躺”,滨湖镇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教育的本质——让每一个生命被温柔以待,让幸福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里真实生长。

  一场关于“趴睡”的民生之问
  “每到中午,教室里的场景总让人揪心。”滨湖镇中心小学教师王芳回忆道。2021年秋季开学第一天,她拍下了一张照片:午后的阳光斜照进教室,40多个孩子以各种姿势趴在课桌上。有的枕着书本,有的蜷缩着双臂,甚至还有人把外套叠成“临时枕头”。这张照片被转发到家长群后,引发了热烈讨论——“孩子说手麻得写不了字”“我家闺女总抱怨脖子疼”……类似的留言让时任滨湖镇联区党委书记、主任的王勉衡陷入沉思。
  调研数据更触目惊心:全镇83%的小学生存在午休后肩颈酸痛问题,脊柱侧弯筛查异常率高达3.8%,视力不良率超过30%。“这不仅是健康问题,更是教育公平的考题。”王勉衡说。在“双减”政策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作业负担减轻了,但若午休质量跟不上,下午课堂效率依然难以保障。一场关于“如何让孩子睡得更舒坦”的民生之问,就这样被摆上了桌面。
  改革之路并非坦途。起初,质疑声从各方涌来:有人觉得“农村孩子就该吃苦”,认为“趴着睡是传统”;有人担心“躺着会惯坏学生”;更有甚者质疑“这是搞形式主义”。面对三重观念壁垒——资源匮乏的现实困境、“学习至上”的认知偏差、苦难教育的思维定式,滨湖镇联区选择用科学数据来说话。
  2022年3月,一场特别的听证会在镇人大代表会议上召开。教育、医疗、工程领域的专家同台论证:医学专家展示“趴睡”对脊柱发育的影响数据,教育学者分析睡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关联曲线,工程师则测算出教室空间改造的可行性方案。当王勉衡以滕州市人大代表的身份讲述留守儿童李小雨的故事——“孩子总说午睡时梦见妈妈怀抱的温度”时,会场陷入了长久的沉默。这场理性与感性交织的讨论,最终让“平躺睡”项目全票通过。
  因地制宜的“舒心躺睡”工程
  “不是简单照搬城市经验,而要寻找乡村教育的‘最优解’。”项目总负责人王勉衡展示着设计图解释道。滨湖镇创新建立三维度评估体系:按学生身高定制折叠睡椅高度,低年级采用70厘米矮款,高年级选用85厘米加长版;依据教室面积设计“L型”“U型”空间布局,让每间教室的午休容量提升40%;针对村小生源规模小的特点,把富余的教室整理出来,改造为午间休息室。
  试点先行,逐步推行。滨湖镇政府将“平躺睡”项目作为2023年全镇“十大民生工程”中的重点项目,组建工作专班,全面统筹规划实施,定期调度工作推进情况。镇联区印发了《平躺睡生本教育工程实施报告》,确立了“分步走”试行“舒心躺睡”的工作思路。镇驻地中心小学率先试行,2022年5月先期购置教室用午休折叠式睡椅721套,5款类型,根据低中高学段及身高等差异供学生选择。通过近两个月的试用,及时总结经验并优化工作实施方案。镇联区逐步将这份关爱扩展到每一所乡村小学,根据各校生源、教室面积、现有房舍等实际,因校制宜,“一校一策”扎实推进,通过挖潜改造和腾挪空间,为学生创设适切的午睡场所。镇田桥、鲁能希望、明德、马庄、南徐楼等生源相对较少的几所小学,把富余的教室整理出来,购置双层睡床,为900余名学生提供了更为宽敞、宜人的午间休息室。
  多方发力,成效彰显。积极协调多方资源,多方争取资金,2023年年底之前筹措资金82.5万元,购置折叠式睡椅2113套,双层睡床、小低床450套,并统一配发睡垫及被褥等,为午休“舒心躺睡”项目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让全镇2814名小学生实现了午间在学校“舒适睡眠”。
  两处中学学生住宿条件全面改善,6—8人/室,2022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5.32万元为每间学生宿舍安装空调,创设了冬暖夏凉、舒适惬意的就寝环境,1442名学生的午休时间得以最大程度的充分利用。
  为解决全镇其余1325名小学学生的“舒心躺睡”问题,镇联区持续发力,通过自筹、政府拨款、撤并后闲置校舍租赁以及社会力量捐资等方式,进一步投入65万余元。从2022年试点到2024年全域覆盖,滨湖镇用三年时间绘就改革蓝图。截至2024年上半年,滨湖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60余万元,完成了教室折叠睡椅、午休室双层睡床、单人小睡床、配套用品的购置,以及午休场所的布局,全面达成镇域5500余名学生舒心躺睡全覆盖目标。
   看得见的幸福蜕变
  在滨湖镇中心小学的“午休成长档案”里,记录着令人欣喜的变化:五年级学生王浩的脊柱侧弯角度从12度改善至5度;近视率三年间下降6个百分点;更让心理教师惊喜的是,通过分析午休前后的绘画作品,孩子们笔下的色彩明亮度提升了23%。“平躺不仅是身体的放松,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莉在调研报告中写道。
  下午2点的古村民族小学教室里,数学教师陈娟正在讲授分数应用题。与三年前“哈欠连天”的课堂不同,此刻的学生专注地演算着习题。“过去要花10分钟‘唤醒’学生,现在直接进入深度学习环节。”陈娟的教学日志显示,单元测试优秀率从58%跃升至79%。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午休工程竟成为“生源回流”的引力场。2023年秋季,12名随父母进城就读的孩子转回滨湖镇。家长李伟的话道出心声:“城里学校午休趴在桌上,这里却能躺着听老师讲睡前故事。”在朱村小学的“家长开放日”,看着女儿安然入睡,在外务工的张红梅抹着眼泪说:“这份贴心,我们打工父母给不了。”小工程里的大情怀
  “这个项目教会我们,教育现代化不在‘高大上’,而在‘小实细’。”滕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华感慨。当滨湖镇的经验被写入《山东省乡村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当滨湖镇“平躺式午睡”经验做法被多家媒体报道,成为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行动的典型案例,其价值早已超越工程本身。它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公平就藏在孩子的呼吸之间,乡村振兴的根基在于对每个生命的尊重。
  夕阳西下,滨湖镇中心小学的铃声再次响起。孩子们轻手轻脚地收起折叠椅,五年级学生陈子涵小心地抚平睡垫上的褶皱——这个曾经因趴睡流口水的女孩,如今是班里的“午休小管家”。她的笔记本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今天又梦见了蒲公英飞过麦田,和城里表妹说的摩天轮一样美。”
  或许,这就是教育最美的样子:当一张小床托起无数个温暖的梦,当乡村校园成为幸福的代名词,那些关于成长的诗意,便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