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方法,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刘纯银

字数:1235 2025-04-09 版名:声音
  以前总闷在教室里,现在跟着云地图走,思政课变得完全不一样了!”日前,重庆永川上游小学学生强雨祺在永川规划展览馆兴奋地体验着VR技术还原的永川城市变迁,“通过AR扫描展品,还能听到文物背后的故事。”(4月2日《光明日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多次对思政课建设发展、改革创新作出重要指示,从顶层设计的高度为思政课建设整体部署、谋定方向、增强信心。在教育实践中,基层学校也创新方式方法,让思政课“走新”,更“走心”。
  打破教育壁垒,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过去不少学校的思政课存在“各管一段”的学段断层、“各自为政”的校际壁垒、“各说各话”的家校脱节。面对这些教育痛点,重庆永川探索以“政—校—家—社”四方联动机制破局的方法,整合100余位专家、3000余名教师、1.1万名志愿者,构建起330余节精品课程和200余个实践案例的资源库。这种改革力度在重庆文理学院可见一斑:20余所学校的思政教师与高校专家围坐研讨,构建“必修+选修”“线上+线下”的融合课程体系,让思政教育真正实现了从学校单方的“独奏曲”到各界合奏“交响乐”的转变。
  数字赋能育人,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在桂山公园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学生们通过VR技术“亲历”重庆谈判的历史瞬间;集成电路创业史陈列馆里,AR扫描让泛黄图纸重新焕发科技报国的激情。这种“线上预习+线下实践+数字拓展”的模式,使9万余人次实地研学者在虚实交融中感受精神传承。值得关注的是,永川7家单位入选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兴龙湖小学的“农田插秧课”更登上央视新闻——数字赋能不仅打破了教室围墙,更提升了青少年精神家园的深度与广度。
  重构师资体系,营造“大思政”育人格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生命互动。从93岁抗美援朝老兵李泽华的军功章成为鲜活教材,到当地领导讲述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引发思想共鸣,再到大学生自编自演的《“芯”征程》情景剧让科技报国情怀自然流淌。在这种“大师资”格局引导下,100名子庄小学“双语讲解员”敢于用画笔记录乡愁,上百名“思政主播”让微视频成为新时代的“青春宣言书”。正如子庄小学党总支书记王伟所言,这种“以文化人”的实践模式,使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引领。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既要注重方式方法,也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永川创新实践启示我们:教育共同体建设需要制度破冰的胆识,数字赋能贵在技术伦理的平衡,实践育人重在主体意识的觉醒。当《漫话永川》绘本成为“00后”的“精神密码”,当“茶竹宣讲员”用童声传递红色薪火,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方式的革新,更是教育本质的回归——让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精神坐标,让红色基因在时代脉动中永续传承。这或许正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最宝贵的启示:真正的铸魂育人,从来都是既有惊涛拍岸的声势,又有润物无声的穿透力。唯有如此,才能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