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师者“仁爱之心”

□刘良军

字数:1232 2025-04-09 版名:声音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教师是否拥有仁爱之心,能否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业生涯中奉献爱心。
  改革往往由问题倒逼产生,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近年来不时出现部分教师对教书育人不感兴趣,随心所欲,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缺乏应有的爱怜爱惜,还有些教师将讲台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严重损害教师整体形象等种种乱象,无不说明永葆师者仁爱之心的重要性与现实必要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葆有仁爱之心本质上是教师严于修身、勤于自省、时刻规范言行的自我净化与完善过程。因此,教师应将仁爱之心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各方面、各环节。
  坚持以仁爱之心立教。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缺“钙”,就会得精神上的“软骨病”。仁爱之心折射于教师之身,就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绝不能忘乎所以、精神懈怠,徒有教师之名而无教师之实。教师被称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正是因为教师拥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仁爱之心,始终以小我成就大我,愿意将所学知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社会,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不图虚名、不慕虚荣、不务虚功。只有坚持以仁爱之心立教,广大教师才能问心无愧,成为人们心目中备受推崇的“人师”。
  坚持以仁爱之心施教。“仁者爱人”,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在与学生相处时,必须付出仁爱之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的呕心沥血与诲人不倦。“乐教爱生、无私奉献”是教育家精神的内容之一,这充分说明奉献对于教师和学生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只有以仁爱之心施教,才能实现“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的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高尚品德、成长为栋梁之材、勇担时代重任,立志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接班人。榜样具有无声的力量。教师应自觉向张桂梅这样的优秀教师学习,从内心深处增进对学生的感情,把学生当作家人、亲人,才能更好地启智润心、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稳步成长。
  坚持以仁爱之心从教。心有所爱,行有所向。一名教师能够做到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展现出“经师”应有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追根溯源是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茁壮成长、身心愉悦的深切关怀。也就是说,只有以仁爱之心从教,潜心治学、静心钻研、全心投入,才能拥有扎实的学识,练就过硬的教学本领,熟悉各种教学方法,深谙教学规律,在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时才能游刃有余。因为热爱,所以愿意付出。教师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实”的作风,坚持不懈、深入钻研,必定能在教育事业上取得成功,收获美好未来。
  教育是培育爱的事业,教师是传播爱的职业。立德树人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育并葆有仁爱之心。“爱人者,人恒爱之。”实践反复证明,广大教师以仁爱之心立教、施教、从教,最终不仅能收获“桃李满天下”的成就,还能因初心不改,赢得学生的喜爱、社会的尊重。